李彥強
導讀:作業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也是檢測學生學習情況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農村小學由于辦學條件和師資力量有限,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主動性并不高。要想進一步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主動性,就要在作業設計時針對學生實際情況進行創新,為學生增加多樣化作業內容,做到以生為本。通過進一步優化數學作業設計,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基于此,本文將為小學數學優化作業設計提出幾項實踐策略,以期為相關教育工作者提供相關借鑒和參考。
一、注重思維培養,加強作業指導
“雙減”政策下,鄉村小學的數學教育要強化對作業的設置與引導。通過多樣化形式進行數學作業的設計,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探索性,使學生在小學階段思維得到充分的發展。首先,鄉村小學數學教師應該拋棄傳統“應試”教育思想,要把“雙減”思想真正地貫徹到學生的生活中去,把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現實生活作為作業的出發點,把學生的興趣愛好、日常生活都融入到作業當中。并且,還要從學生的認識出發,對學生進行指導和引導,以此來開發學生的智力,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通過這種方式,既可以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學習的興趣,又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思想,使得學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利用掌握的數學知識去了解并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例如,在講解《折線統計圖》這一課時中,教師可以針對這方面內容布置一些生活作業,使學生能夠完全把握折線統計的功能與特性,應用學到的理論解決現實問題,進一步加深對折線統計圖的了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父母的日常購物花費記錄下來,依此畫出一張折線圖,找尋其中的規律并做出對應的推測。通過這種方式,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目光觀察周圍的世界,從而提高數學思維。與此同時,通過生活化的作業,還能夠將課程中的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讓學生能夠從熟知的生活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使數據分析技能、和數字敏感度得到有效提高,促進數學意識和數學創造能力的發展。
二、尊重學生差異,開展分層教學
“雙減”政策下,教師的教育方式也要得到進一步優化與調整。教師要把課堂還給學生,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更好地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兩極分化問題。教師還要通過課后輔導、家訪、一對一交流來了解學生的差異與個性,根據這些特點制定有針對性的課程,真正實現個性化教育。在此基礎上,教師還要結合學生的反饋,開展課后作業輔導。只有這樣,課后作業的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體現出來,讓每位學生都能夠獲得不同程度的成長。
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含義和性質》這一課時,教師可以按照學生的學習水平把他們分為A、B、C三個層級,將相同級別的學生劃分至一組當中,為其設定學習目標與任務。每個學生的能力不同,每個層級的學習目標與任務也不盡相同。對于那些有良好數學基礎的學生,教師可以把學習任務難度設置得更高一些。如解決應用問題:一個數字是另外一數字的幾分之幾?在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的前提下,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數學思想,加強學生對通分、約分等知識的理解,從而提高這一層級學生的數學水平。對于基礎較為一般的學生,教師就可以給學生提供“分數互化”等難度適中的題目,促使學生通過完成任務,進一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了解和把握。對于基礎十分薄弱的學生,教師就可以將課本上已講過的練習加以轉化,指導學生把基本的數學知識都掌握好,這樣才能打好數學底子。需要注意的是,教師不能布置難度較高的題目,這樣會使學生對數學知識學習產生消極情緒,從而影響數學知識水平的提升。實施分層教學的目的就是讓每個學生都能真正學到知識,并通過完成課后作業,產生成就感與榮譽感,進一步提高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使得課堂教學有效性真正得到提高。
三、利用信息技術布置預習性作業
在新課程標準中,關于如何加強信息技術應用提出了明確要求。在課堂教學中,預習能使學生事先對知識有所了解,找出問題,提高教學效果。然而,與課堂教學不同,預習環節需要學生有較高的自信心,這就要求教師從提高學習動機和減少學習難度兩個方面來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預習。因此,教師就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特別是有些學生會在預習時遇到困難,教師要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創意設計,將難以理解的知識變成有趣的內容,協助學生解開難題,提高學習動力,從預習中掌握更多的知識內容。
例如,在講解《有余數的除法》這一課時,針對預習環節的任務設計,教師就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進行課后作業設置。教師可通過視頻形式進行預習說明,如小明是一個很喜歡鍛煉的小朋友,他天天堅持做晨跑,第一個星期每天跑了兩千米,那么一個星期跑了多少千米呢?緊接著,小明又加大了鍛煉力度,第二個星期跑了17千米。在預習過程中,學生一方面不會感到枯燥乏味,另一方面也不會感到有任何的壓力,反而會有一種強烈的求知欲。這樣做不僅能鞏固學生對除數的認識,還能讓其對余數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可以看出,利用信息技術讓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可以把比較單調的數學內容變成有趣、直觀的東西,讓學生更容易掌握和了解,進而使得學生能夠迅速地融入到學習活動之中。
四、通過小組合作構建實踐性課后作業
與練習題作業相比,實踐課外作業不僅可以實現學做一體化,還可以達到既有“減”又有“增”的作用。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讓他們通過實際操作真正體會到數學的本質。教師應根據被教對象的真實狀況,協助學生建立課外學習團體,并安排課外協作作業。例如,在《量一量,比一比》這一節課的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對“長度”的認識水平,教師就可以設計一些課外實踐活動。如在日常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圖形,教師可以選擇一些日常圖形來做材料,如黑板擦、桌子、粉筆、鉛筆盒、水杯等,讓學生進行測量和對比。由于在課外實踐作業中融合了多樣化的學習素材,可使學生的積極性得到充分激發。緊接著,教師可以將生活素材進行分組,鼓勵各組學生使用不同儀器來對素材進行測量,對各種圖形的特征進行探討。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會得到很大的發展,他們會與小組成員緊密協作,并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從而提高學習經驗,同時進一步提高自身觀察和思考能力。可見,以“小組合作形式”為指導開展課后實踐作業活動,不僅能夠吸引學生主動進行測量,對比各種圖形形態特點,還能夠使學生輕松地完成課后作業,充分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因此,在布置課后作業時,教師要注重利用較為新穎的教學材料來激起學生的探索欲望,讓學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之中,進而提高課后作業的教學價值。
五、合理構建生活化家校合作作業
家庭和學校之間建立合作,能夠較好糾正和促進學生的學習行為。因此,學生父母也要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通過有效的教育培養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課后作業。如今有很多的社交 APP進入了我們的生活,并且被人們普遍應用,微信、QQ是父母使用最多的通訊工具。鄉村教師要恰當地使用這些交流工具,與學生的父母建立密切聯系,同時也要保證能夠獲得父母的大力支援,使家校協作作業得到有效落實,提高學生課后作業完成效率。例如,《認識人民幣》課程內容與現實的聯系非常密切,要想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各種面額的人民幣,同時更好地掌握各種貨幣的使用方法,父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教師可以安排家庭和學校之間的協作作業,通過微信群指導的形式讓學生父母帶領學生去商場或者文具店進行采購,營造出獨立的學習環境。家長可以給學生錢,讓他們自己買東西。學生對“購物”有著很大的興趣,通過自主消費,不僅可以了解到人民幣的面值和價值,還可以進行簡單的數學運算。因此,在設計家校合作作業時,教師要積極從生活現實出發,激發學生的數學思想,讓學生試著運用掌握的數學知識來解決遇到的問題。
六、利用繪本故事指導學生編數學故事
當前,市面上出現了有許多關于數學的繪本故事,數學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其開展數學教學。很顯然,“故事”這個詞已經不再是語文學科中的專有詞匯,對學生而言故事看得多了,編寫一個數學故事還是很容易的。進一步地,在具體編寫時,學生需要把數學中的概念、原理和方法等安排成一個故事,并通過繪畫等形式對自己的故事進行形象化處理,解決其中的疑問。例如,《去奶奶家》這一繪本故事講述的是小真去奶奶家的路上救助不同數量的小動物,小動物幫助小真擺脫大老虎的追咬。通過這一故事可以較好地讓學生認識數字與數量的對應關系,掌握數字的含義。講解完該故事后,教師就可以依據該故事內容,對學生的思展開訓練,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數量是個體的合集這個道理。教師可以讓學生從“寫一本數學日志”“用所學知識編寫一個數學小故事”等任務中自主選擇一項完成。利用學生感興趣的表現方式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從而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和應用這些知識。
七、實施多元性的數學作業評價
要使作業活動的效果得到充分發揮,評價這個環節至關重要。以往對學生的數學作業進行評價時,教師都抱著涇渭分明的態度,嚴重削弱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甚至壓制了學生的創造性,使學生的思維方式趨于守舊和僵化。評價作業如同品味美味佳肴,愈嚼愈對味。根據期待效應原理,教師對學生給予更多的鼓勵和獎勵,學生就會不斷改變自己的行為,越做越好,獲取更高的期望。因此,教師要改革過去的作業評價方法,通過運用多樣化評價手段,將作業的效果得以最大程度地發揮出來。
(一)多給予鼓勵性評價
小學階段中的每一位學生都有很強的表現欲望,都希望自己的一點點進步能得到別人的注意和肯定。所以,當學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時,哪怕是很微小的進步,教師也都要給予足夠的鼓勵。尤其是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更需要教師的認可與激勵。對學生進行表揚,可以極大地改變班級的學習氛圍,促進師生之間的和諧,培養出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例如,學生完成作業字跡工整,教師可以在作業本上張貼“五角星”,或者豎起一個“大拇指”的貼紙;對于有進步的學生教師則可以貼上“有進步”的貼紙;如果有的學生課后作業完成不夠用心,教師可以通過張貼哭泣和憤怒的“表情包”來代替批評。通過直觀的表情符號使練習冊批改變得生動有趣,使學生更容易接受。
(二)多給予關愛性評價
在平時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還需要對學生多加關心,全面地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具體情況。這樣不僅有利于對學生進行公平的評價,還能讓學生更好地認識到自身的優點和缺點。例如,學生做功課時有一些不好的行為,教師要注重和他們進行更多的交流,讓學生對自己的問題有更深入的認識,并積極主動地進行改正。其實,當前學生更多需要的是教師關懷式的評價,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微笑都可以讓學生產生自信,從而更加刻苦地進行學習。
(三)給予及時性評價
每次完成課后作業之后,教師要及時對學生作業結果進行評價,防止做完后遲遲不作評價。教師要針對學生的課后作業完成情況,及時批改并進行深入分析,針對存在的共性問題進行深度思考,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解決;針對個性化問題,教師則要實施個性化指導,促使學生在完成作業后,能夠對自己的實際表現有較為具體的認識。尤其是要讓學生能夠盡早發現自身存在的不足,及時加以糾正,從而更好地鞏固數學知識內容。
(四)多給予文字性評價
給予文字性評價可使得學生通過閱讀教師對自己的評語,感知到教師的情感。教師要認識到評語會對學生的學習心情有一定影響,在寫評語時從學生的作業習慣、個人能力和性格等方面對作業進行全面分析,促使通過文字性評價內容較好地激發學生發散性思維,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進一步提高數學教學成效。
八、結語
綜上所述,在“雙減”的大環境下,鄉村小學數學教師必須設計必須反思作業存在的問題,綜合分析問題產生的根源,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進和完善,提高數學教育效果。要想更好地貫徹“雙減”精神,數學教師還要主動改變自己的教育理念,確立立德樹人的思想,最大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得學生在完成課后作業的過程中全方位提高數學思考能力和創造性探索能力。
★本文系白銀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雙減”背景下農村小學數學優化作業設計實踐》(課題立項編號:BY〔2023〕G093號)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