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榮 楊軼 潘唐超 胡紹通
創傷急救復蘇過程中的限制性液體復蘇與傳統的充分液體復蘇或積極液體復蘇有所區別,其又被稱為低壓性液體復蘇或延遲液體復蘇,即通過控制液體輸注速度,使血壓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范圍,直至徹底止血[1]。本文針對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了限制性液體復蘇,同時輔以確定性手術前移治療,效果較為明顯,現將結果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文中所選數據材料為佛山市三水區人民醫院自2008年1月~2011年11月所收治的70例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其中男46例,女24例,年齡15~77歲,平均年齡(46.3±1.2)歲。將其隨機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5例,致傷因素:墜落4例,擠壓2例,交通事故58例,煤礦事故3例,利器傷3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以及就診時間、休克指數等方面差異在統計學上無顯著性意義(P>0.05)。所選病例均符合休克診斷標準(現代創傷治療學)。
1.2 方法 遵照創傷急救復蘇的基本原則對患者進行救治。評估患者的休克指數,觀察患者的基本生命體征,進行液體復蘇,保持患者暢順有效的呼吸。觀察組采用限制性液體復蘇治療,即通過快速補液使得收縮壓(SBP)達到9.2kpa,同時平均動脈壓(MAP)達6.64kpa,此時需將輸液速度放慢。復蘇治療后,行確定性手術前移,手術前移需保證患者在受傷到進入手術室時間最好為(1±0.3)h。對照組則僅給予常規液體復蘇治療,行早期快速足量的補液,確保收縮壓保持在12.01kpa。
1.3 統計學方法 本文研究數據均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處理,組間計量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復蘇效果對比(±s)

表1 兩組復蘇效果對比(±s)
組別 復蘇液量(ml) 治愈(%) 死亡率(%) 多器官功能衰竭(%)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觀察組 1598±223.4 76.5(27) 22.9(8) 11.4(4) 5.71(2)對照組 2904±278.0 63.3(22) 37.1(13) 17.1(6) 14.3(5)χ2值 16.10 15.48 10.55 20.09 17.31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死亡率為11.89%,對照組死亡率31.25%,差異在統計學上均具有顯著性意義(P<0.05),復蘇液量相比,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降低較為明顯(P<0.05),多器官功能衰竭與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發生率方面相比,觀察組較對照組降低明顯(P<0.05)。具體見表1。
限制性液體復蘇可防止出血加重,且能預防多器官功能衰竭與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發生,臨床研究發現,限制性液體復蘇的血壓值適宜在6.63~9.2kpa之間[2-3],當收縮壓維持在6.63kpa時,有利于動脈灌流壓的回升,更有利于自身調節功能的恢復。本文中,采取限制性液體復蘇治療,與常規液體復蘇相比,復蘇液量明顯減少,且治愈率、死亡率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發生率都明顯降低,兩組相比差異在統計學上具有顯著性意義(P<0.05)。
臨床救治還需要對患者行及時的手術治療,即確定性手術前移,本文中的統計數據表明,通過輔以確定性手術前移治療,多器官功能衰竭及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發生率有所降低。這是因為,患者休克時自身機體在不斷激發發炎介質的惡化,并且激發細胞因子的毒害效應,如不盡早對其進行治療,會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進而損害患者重要的器官功能甚至再灌注損傷。因而,確定性手術前移對失血性休克的救治起到較大作用。
此外,創傷失血性休克的救治要關注黃金1h和白金10min,的理念[4],根據諸多文獻顯示:早期且正確的應用液體復蘇和確定性手術前移治療是十分重要的,即對危重的創傷患者,受傷后1h內對患者的處理關系著患者的預后轉歸,而“白金10min”是指在患者傷后10min內,救治者要著重解決患者的呼吸以及患者的循環問題,實施正確的液體復蘇是解決患者循環問題的關鍵所在。而限制性液體復蘇的臨床意義表明它不僅僅可以有效維持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對于出血未控制的預后也有重要意義。同時我們應該注意對于使用限制性液體復蘇要掌握好液體復蘇的選擇、液體復蘇的時機。隨著研究的深入,對限制性液態復蘇和確定性手術前移有側重的使用是非常必要的。
總之,創傷急救復蘇過程中對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應用限制性液體復蘇及確定性手術前移治療在臨床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支淑華.國內限制性液體復蘇在創傷失血性休克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11,22(1):301-302.
[2]Holm C,Melcer B,Horbrand F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xygen delivery and oxygen consumption during fluid resuscitation of burn-related shock [J]. Journal of Burn Care and Rehabilitation,2009,33(1):105-106.
[3]劉良明,胡沛紅.嚴重創傷性休克的液體復蘇新進展[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03,15(5):314-315.
[4]王海慶,歐陽軍.限制性液體復蘇對治療失血性休克的研究進展[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 2010,18(11):23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