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四”運動100周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為全面回顧與總結百年來《詩經》研究的現代化歷程、問題與經驗,在古與今、中與西的交流互鑒中思考中國經學闡釋的民族特色與世界價值,并探索新時代詩經學研究的新思路,山西大學文學院、國學院聯合舉辦了“中國詩經學研究七十年”高端論壇。
論壇于2019年12月17日在山西大學會議中心第四會議室舉行,特邀河北師范大學原副校長、中國詩經學會會長王長華教授,中國詩經學會副會長、北京師范大學李山教授,中國詩經學會副會長、首都師范大學趙敏俐教授,中國詩經學會副會長、深圳大學郭杰教授,中國詩經學會副會長、上海大學邵炳軍教授,中國詩經學會副會長、山西大學劉毓慶教授,山西大學郭萬金教授作主題發言。山西大學副校長殷杰教授、文學院黨委書記葛振國應邀出席并致辭。會議由山西大學文學院院長鄭偉教授主持。
本次論壇圍繞“詩經學百年歷程與新時代展望”“經學闡釋與文學闡釋之關系”“域外詩經學研究相關問題”等議題展開,共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由詩經學會會長王長華主持。四位與會學者依次發言。趙敏俐教授作《論<詩經>嗟嘆詞和語助詞的音樂和詩體功能》報告,就嗟嘆詞的產生、詩體構成意義以及語助詞的多功能音符作用進行深入分析。趙教授認為:《詩經》是歌唱的藝術,其語言的應用,首先是為了情感的表達和歌唱的需要。從歌唱的角度,需要特別關注《詩經》中的嗟嘆詞和語助詞兩大類型,它們在中國早期詩歌中均承擔著重要的音樂功能和詩體功能,在聲音的組合與四言詩體的建構中起著重要作用。從早期詩樂一體的角度出發研究《詩經》中的嗟嘆詞與語助詞,不僅對其有更深入的探索,而且使研究者對中國詩歌體式發展演變產生了新的認識。李山教授就新近出土文獻“安大簡”發表自己的觀點,認為“安大簡”存在著部分抄寫上的問題,提醒學者合理處理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之間的關系,傳世文獻的價值不可輕易推翻。劉毓慶教授作了題為《〈詩經〉訓詁學盲點與誤區》的學術報告,認為百年來中國詩經學研究在文獻、訓詁和考據學方面推進緩慢,還沒有走出清代考據學的認知范圍,并且在閱讀中常有誤讀。劉毓慶教授根據《安大簡》前后內容及相關文獻對比,提出《安大簡》或不是抄本而是憑記憶寫成的,是否作為善本確實有待商榷,并與其他專家結合生活經驗、閱讀經驗討論了“溯洄”“溯游”、《蒹葭》是否為愛情詩等基礎卻懸而未決的認知問題。最后,郭萬金教授對《詩經》研究的歷史發展進程及文學文獻研究方法做了匯報,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詩經》研究的成果是可喜的,近年來研究數量呈指數式增加,研究技術方法越發多元,但研究質量卻無顯著提高,學界亟須重視。同時期望新一輩年輕學者踏實學習,勇于承擔承前啟后的學術使命。
第二階段由學會副會長趙敏俐教授、李山教授主持。王長華教授圍繞《詩經》文化研究的相關問題展開說明,認為當下詩經學研究存在著過分重視方法論的問題,而忽視了對《詩經》具體問題的深入探討,認為應當厘清“文化學研究”“文化研究”“文化學者”“文學學者”等問題,找準自己作為一個“文學學者”而非“文化學者”的定位。郭杰教授作了題為《孔孟孝論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內涵》的報告,郭教授指出:中國傳統文化深深植根于農業文明,在千百年發展歷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歷史風貌和民族特征。在社會倫理方面,“孝”的觀念居于根基性、核心性的重要地位,并進而輻射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他從倫理內涵、歷史淵源、當代意義三方面探討孔子、孟子關于“孝”的思想理論,認為孔孟“孝”論的倫理內涵在當今依然充滿了豐富的“抽象意義”,是留給后人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科學總結和合理繼承。上海大學邵炳軍教授做了《“詩禮文化”研究及反思》的學術報告,邵教授認為:在“五禮”“五倫”定型化過程中,周人通過建構“詩教”“禮教”“樂教”體系而逐漸形成“詩禮文化”,經由歷代王族宗子、公族宗子與家族宗子的大力倡導而不斷完善,進而經由歷代上自廟堂下至民間的創新性傳承與創造性轉化,逐漸成為華夏禮樂文明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
論壇最后劉毓慶教授作總結發言,劉教授表示:站在《詩經》研究七十年的時間節點上,與會專家學者紛紛發表個人研究成果,相互交流觀點,共同就《詩經》研究重大問題、前沿課題展開嚴謹而深入的研討,為推動《詩經》研究進一步深化發揮了積極作用。本次論壇參會師生眾多,會場氣氛熱烈。整場會議報告產生了非常好的學術交流效果,開闊了參會師生的學術視野,論壇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