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旦卓瑪
摘要: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對于公共文化服務建設變得十分重視,并投入了大量資金與精力來建設,使得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的整體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各個基層政府突破了原本文化服務模式的榆樹,開始建設有地方特色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這方式的優勢之處在于能夠推進地方文化服務的標準化和均等化,從而使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更加繁榮,但也存在一定問題,其使得基層群眾的文化水平與文化基礎設施之間的矛盾越發凸顯。基于此本文以南木林縣為例,首先分析該縣的建設狀況和使用狀況,然后在此基礎上研究解決問題的對策,給相關工作者以參考。
關鍵詞: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問題;解決對策
中圖分類號:G24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02-0170-03
一、引言
黨十九大上指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近年來,民族地區各級文化部門在地方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各地各有關部門文化文物對口支援幫助下,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文化改革發展的重大部署,堅持把保護好、實現好、發展好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放在突出位置,緊緊圍繞“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民族工作主題,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線,以增強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為重點,采取有力措施,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工作運行機制,全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質量和水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此推動下,雖然藏區公共文化服務整體水平在逐步提升,但與人民群眾文化需求之間仍舊存在差異。因此,如何深入認知藏區縣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特殊重要性,有效推進南木林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成為了當前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
二、南木林縣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運行狀況分析
(一)建設狀況
1.完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
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步伐,保障好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著力探索鄉鎮文化站建設;著力深化農家書屋延伸服務;逐項梳理設施不完善、設備不完備、人員未到位、管理不規范、服務不豐富等不符合標準的突出問題,加大整改完善力度,顯著提升公共文化設施使用率,提高群眾參與率和服務滿意率。2018年4月南木林縣圖書館裝修工作全面開工,年底已基本完工,現已投入使用,加強農家書屋的建設和管理,搞好農家書屋新書配送工作,力求通過文化引領提升群眾的整體素質;提升基層綜合文化站服務效能,此外2018年底為南木林縣146個農家書屋及32座寺廟書屋新書配送工作。
2.建立公共文化志愿者人才庫
為進一步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發揮文化志愿隊伍在傳播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遞“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按照文化局關于文化志愿者服務工作相關要求,結合南木林縣實際組織實施公共文化志愿者人才庫建立工作,現已建立公共文化志愿服務機構和志愿者人才庫,形成管理到位、人員優質的公共文化志愿服務隊伍。
3.強化文藝隊伍,提升創作水平
為加強群眾文藝人才隊伍建設,提升群眾文藝創作水平,南木林縣選派1名文化干事赴山東參加全國基層文化隊伍示范性培訓,及一名鄉鎮文化站干事赴2018年第二十六期全國縣級文化館長培訓班。
2018年,南木林縣受自治區文化廳邀請代表日喀則市參加了第四屆藏博會。2018年赴山東濰坊,參加了山東濰坊工作組和南木林縣政府共同組織的第三十五屆濰坊國際文化藝術展演活動,以豐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大力宣傳南木林縣“湘巴文化”精髓,得到了當地觀眾的一致好評。此外今年南木林縣民間藝術團參與南木林縣舉辦的各種文藝活動,巡回演出等共達到40場。此外自治區第七屆藏戲展演、第五屆藏戲大賽中南木林縣孔阿藏戲隊榮獲集體三等獎和個人一等獎一名、三等獎一名。第十三屆珠峰文化旅游節“弘揚傳統文化激發藏戲活力”第三屆藏戲唱腔比賽中南木林縣孜東雪藏戲隊榮獲三等獎。在發揚原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同時,我局一直深入各基層發掘新的文化產業項目,并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工作,同時欲將南木林縣陶器制作技藝、南木林縣皮具制作技藝、甲措果諧等申請列入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南木林鎮雪藏戲、土布加諧慶、湘巴藏戲、普當鄉藏雄藏戲隊申請2018年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點扶持經費40余萬元。同時做好了甘丹曲果林寺、梅日寺、熱拉雍仲林寺等維修申請工作,寺廟安全及其重要,南木林縣文廣局深入實地數次將安全隱患排查清楚,向市文物局上報了相關維修申請和開展申報市級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工作,南木林縣申請4座寺廟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分別為:艾瑪紐曲果林寺、德慶熱布杰寺、堅薩寺、充西遺址。
為保質保量完成南木林縣廣播電視“戶戶通”新增用戶直播衛星安裝發放工作,南木林縣文廣局制定了實施方案,成立了領導小組,組織技術人員對全縣146個行政村5192套設備進行發放安裝調試工作。南木林縣文化影視服務站從5月份開始對全縣146個行政村的廣播電視維修員進行培訓,讓每一個維修人員熟練掌握設備安裝、調試、維修等工作,提升南木林縣農牧區廣播電視公共服務水平。年底全縣完成了有線數字電視轉換工程,建成廣播電視“村村通”13291戶,“寺寺通”668戶、一體機280戶。村村通廣播電視收轉站31個,南木林縣文廣局還不定期組織技術人員深入各鄉鎮及行政村開展維護、維修工作。常年開展基層文化隊伍人員培訓、農村電影公益放映工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基層服務點提供了電腦、投影、燈光、音響、跑步機、臺球桌、乒乓球、數碼相機以及電子閱覽器材、閱覽桌椅等基礎設施。改善了文化站的硬件設施建設、增強了文化站的運行活力,提高了文化站的服務水平。
(二)使用狀況
當前南木林縣高度重視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積極推進文化信息資源與農村黨員遠程教育工程共建共享,做了大量的工作,雖然積極投入到基層公共文化建設工作中去,但卻存在一些問題,使得公共文化設施的使用群眾參與度低。
其一,政府部門在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方面的宣傳工作不足,以致于群眾對于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缺乏準確清晰的認知,因此缺乏積極參與各種文化活動的動力,從而使基層文化資源難以得到有效利用①。
其二,雖然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務投入的建設資金多,配備了電腦、投影、燈光、音響、跑步機、臺球、乒乓球、數碼相機以及電子閱覽器材、閱覽桌椅、健身器材等基礎設施。在行政村委會農家書屋可借閱的使用圖書有2000余冊,出版物涉及農業科技類、生活類、政經類、文化類綜合類等多方面的圖書,但因為群眾文化水平不高,平時忙于農活沒有對基層文化服務方面的認知,所以圖書館和電子閱覽室農家書屋等都很少使用,借書率僅達5%。
其三,一般說起農村自發組織的文化活動,就想起大家聚在一起跳郭莊舞、藏戲比賽,再想不起別的。其他文化設施也就是節日活動的時候群眾參與度稍微高些。在節慶日和主題日短暫熱鬧之后又歸于平靜,不能滿足農民經常性需求。一些文化下鄉活動對農民文化喜好關注不夠,創新性和貼近性不強。豐富農村文化建設內容,應立足于滿足農民經常性文化需求,對傳統文化和本土文化進行比較全面的挖掘整理,努力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文化品牌。以文化品牌創建為抓手,不僅能提升農民的文化生活品質,而且能提升農村區域文化建設水平。
其四,鄉鎮文化站人員管理機制不合理。各文化站設備都已健全,但由于文化站工作人員大多未曾接觸文化相關工作,因此在基層文化工作中發揮不出應有的工作作用。長期以來,鄉鎮文化站人員實行的是雙重管理體制,人事由鄉鎮管理,業務接受縣文化部門指導,這就造成文化站人員被他用現象嚴重,人員專不起來,難以發揮服務作用。村級服務能力嚴重不足。由于村級無專有的文體活動用房、無人員編制,故建設在村委會辦公樓內的村文化活動室、農家書屋、公共文化信息資源共享下程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由村干部代為管理,但由于村級事務繁雜,村干部可用于管理的時間少之又少。
其五,需加大力度開展文化市場管理工作。因上級文化部門對基層文化干事缺乏業務培訓,在辦證等工作中存在較多的問題,在設立各大娛樂場所、互聯網上網服務場所等過程中,對流程的模糊認識,使得在材料收集上存在漏缺現象。
三、對策
(一)加強文化服務體系宣傳
在建設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過程中,政府和一些相關部門應當加大文化服務體系宣傳工作,加深群眾對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認識,同時還可以舉辦一些文化輔導性工作和藝術培訓班活動,來激發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內容方式的興趣,使其積極參與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去,滿足其文化需求②。對于一些青少年、中老年人對文化站、圖書館、電子閱覽室不了解的情況,可以選擇在縣辦公室、街道上貼一些橫幅或宣傳海報,或者在公示欄或宣傳欄進行宣傳,也可以用本地電視頻道進行宣傳和推廣③。
(二)加強建設流動文化服務工程
因為南木林縣部分群眾的文化水平較低,因此圖書館、電子閱覽室等使用率都不高。對此,可以實行一種靈活便捷的文化服務方式,那就是流動文化服務工程。流動文化服務工程,是專門針對固定文化服務場所設置的,如文化站、圖書館、電子閱覽室等,對一些地廣人稀的鄉縣較為適用④。由政府配備流動文化服務車、流動電影放映車、通過送書、送戲、送電影下鄉等工程,展開影視放映、文藝演出、圖片展覽、圖書銷售借閱等為一體的流動文化服務,主動送上門,來引導群眾加入其中,激發其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最大程度的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讓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理念惠及每個人⑤。
(三)改革鄉鎮文化站人員的管理體制
改革鄉鎮文化站人員的管理體制,實現鄉鎮級文化專業人員縣級文化部門垂直管理,確保專業人員能夠專得起來,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供人力保障。
(四)培養與發展鄉村文化
西藏是藏族文化的發源地,民族文化底蘊深厚,不僅有《吐蕃金石錄》《西藏王統記》等記載了農耕文明,也有建設現代農村道德高地的文化根基,西藏人民群眾有認同、有傳承。
因此,培養與發展鄉村文化變得十分重要,為實現這一目標,首先,應當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建設鄉村思想道德高地,實施“互聯網+”“民俗文化+”行動,促進文化與科技、旅游、金融深度融合發展,大力發展鄉村旅游、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等,不僅將獨特的藏民族文化分享給世界,還能拓寬農牧區群眾致富路徑。
其次,還需要實施民族傳統文化浸潤工程,開展藏漢文經典誦讀、藏漢文書法、民族手工藝制作、格薩爾說唱、藏戲、傳統體育等進鄉村學校,加強家風家規家教和文明創建活動等,用文化活動形式承載主旋律、凝聚向心力。同時,還可借助民俗節慶這一舞臺開展傳統節日文化活動,體現藏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又要突出南木林縣鄉村地域特色和農耕文明,讓南木林縣村民記住“我們的節日”,留住“我們的鄉愁”。
(五)積極開展“種文化”培訓活動
“種文化”,其實指的是農民群眾像種莊稼一樣,普遍、經常性的開展自娛自樂文化體育活動,把文化的“種子”“種”入鄉村大地,讓其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在這一活動中,農民從旁觀者變成了參與者,農民既是觀眾,又是演員,既是文化產品的生產者,又是文化產品的享受者,能夠由此調動農民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與熱情。南木林縣開展“種文化”工作,可以先從“種文化”培訓入手,在縣內文化館舉辦“種文化”培訓活動,把更多新知識新理念帶給基層群眾,讓廣大群眾領悟新思想,學習新技能,從而提升基層文化隊伍的創作能力和服務水平。培訓現場以“基層文化的實踐與探索”為主題,由省文化館相關工作人員分別就基層文藝表演隊伍節目創編指導和通過打造特色品牌推動特殊群體文化服務為內容,與基層群眾零距離進行培訓。同時,通過培訓學習活動,還能夠讓文化志愿者懂得打造文化精品,推動文藝創新的重要性,為其今后提高群眾服務水平,大力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豐富基層群眾文化生活起到積極作用。
(六)嘗試開展“種文化”結對幫扶活動
南木林縣在“種文化”活動中,可以和文化基礎好、起步早、發展快,成績矚目的其他縣溝通聯系,開展兩縣之間的“種文化”結對幫扶活動嘗試。
例如可以開展結對“種文化”聯誼活動。
其一,通過活動大力弘揚南木林縣特色民間文化,傳送文化的“種子”,共建和諧新東村;
其二,可以促進兩縣之間的相互交流和學習,增進友誼,更好的推進“種文化”工作;
其三,可以拓展視野,轉變生活觀念,讓村民建立健康、文明、和諧的文化生活方式。
(七)發展特色民間文藝團隊
南木林縣可積極發展特色民間文藝團隊,如湘巴藏戲團隊等。南木林湘巴藏戲是藍面具湘巴藏戲劇種中一個重要的流派。也稱“常·扎西直巴”。五世達賴時叫扎西直巴的貴族,命家鄉南木林一個叫“多吉·常”的人學習江嘎爾藏戲,并組織了一個藏劇團,逐漸使藏戲在當地流行起來。八世班禪、九世班禪對香巴藏戲較為重視,在他們的扶持下,使之逐漸壯大,自成一派。香巴藏戲主要流行于南木林縣的多吉、卡則、瓊、山巴等鄉村。南木林縣可以把握好這一優勢,提供政策保障,開展免費培訓,加大資金扶持投入,給湘巴藏戲團隊等民間藝術團公益性演出,每年給予補貼,改善文藝團演員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同時,根據西藏自治區出臺的《全區縣民間藝術團建設和管理運行績效考核辦法》對民間文藝團隊進行管理,優化民間文藝團質量,通過舉辦全縣民間藝術團優秀節目巡演、全縣民歌大賽等示范性群眾文化活動,來促進民間文藝團隊的繁榮,促進藏民族優秀民間藝術的傳承和發展,為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貢獻一份力量。著力發掘、整理和保護優秀民族民間文化,發展地域特色文化,滿足群眾文化需求,鞏固發展農村文化陣地。
四、結語
總而言之,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物質水平的提升,加強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成為了發展趨勢。全面推動我國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需要針對各個地區的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建設措施,解決建設中出現的問題,從而提升我國基層公共文化體系整體服務水平。
本文針對南木林縣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當前的建設現狀和使用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加強文化服務體系宣傳和加強建設流動文化服務工程這兩點建議,希望使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更好。
注釋:
①史永強.完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甘肅農業,2019(07):111-112.
②武婧.淺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大眾文藝,2019(04):13-14.
③孫永芳.淺析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J].戲劇之家,2018(28):242.
④蔣日豪.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問題及其對策分析[J].大眾文藝,2017(09):29.
⑤劉奔前.農村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問題及對策——以安徽省蕭縣為例[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01):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