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應林
據我耳聞目見,到現在為止,“書荒”并沒有真正緩和。無論是文、史、哲也好,數、理、化也好,都是供不應求,各種工具書尤其如此。按常理說,小小的《新華字典》應當象副食商店的油鹽、百貨商店的牙膏一樣,天天有賣才好。現在呢?卻是一天暢銷,十天缺貨。
由于老是供不應求,所以書籍的“自由市場”也就應運而生。最近,我在北京、長沙、武漢、南京、上海的幾家新華書店門外,總是看見大批的人在買賣圖書。經過仔細觀察,其交換方式大體有四:1.原價出讓,不講任何條件;2.原價出讓緊俏書籍,但要搭配滯銷、陳舊或作廢了的圖書;3.書換書,等價計算,找補差額;4.乘機牟取暴利,成倍加價出售。
這種書籍“自由市場”,據說京、滬兩地在發出治安通告后,曾經有所收斂,但為時不久,又照樣興旺起來。在長沙,省、市也發出過有關的文件,公安部門和新華書店也出動過人員勸止,但總是費力很大,收效甚微,結果是禁而不止。
八月下旬,我因公到上海,福州路的上海舊書店便去過幾次,但見該店門外的生意比門里的還要熱鬧。牟取暴利者公開索價之高,使我聽了不能不瞠目結舌。比如:《世界之窗》原價四角,索價八角;《文化與生活》原價五角四分,索價一元;《儒林外史》原價一元四角,索價二元五角;《說岳全傳》原價一元九角,索價三元……。不特此也,而且“一言堂,無二價”。《古文觀止》自重版發行一年半來,我到處求之而不可得,這次在上海書店門前僥幸碰到一套,花了三元五角(原價一元九角)。剛剛成交過手,別人又主動愿出四元求我讓售,當然我沒有答應。
上海是我國出書最多的一個地方,缺書尚且如此嚴重,到了邊遠城鎮,更可想而知。
長沙目前的情況是:《英漢小詞典》原價一元六角,黑市要二元五角;《辭海——語詞部分》,原價十元八角五分,黑市要二十五元;《基度山伯爵》國內版原價四元七角,黑市要八元,香港版的更高達二十元;《三國演義》黑市價六元,高出原價一倍以上。
圖書黑市交易之風決不可長,應該剎止。我以為唯一有效的根本措施,就是要想盡一切辦法多出好書、快出好書。茍能如此,則黑市圖書交易的“土壤”和“條件”自然消失。如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英語九百句——漢譯注釋》,初版時原價四角六分,長沙黑市賣到了一元五角;上海編印的《數理化自學叢書》,共十七本,原價十一元七角三分,黑市上花三十元還不易湊齊。今年湖南將這兩種書重印了,書店里大量供應,結果是兩書的黑市交易就絕跡了。
出版社何不順民意、體群情,檢查一下自己的出版計劃,緩出或不出那些可能積壓的書,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比較地集中到脫銷的書上來,統一造好紙型,由各省、市、區分散印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