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憲益
唐代中國人到過西班牙嗎?
西班牙文學名著《吉訶德先生傳》全譯本的出版和西班牙國王王后的訪問我國,引起大家對這個歐洲古老國家的興趣。我國古代是否有人到過這個極西國家,這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太平廣記卷八十二袁嘉祚條提到一個名為蠛國的地方:“……其人顧嘉祚曰,眼看使于蠛國,未知死所,何怒我焉?嘉祚思其言,不能解,異之,明復至朝,果為所召,迎謂曰,知公跡素高,要公銜朝命充使,今以公為衛尉少卿,往蠛國報聘可乎……其蠛國在大秦西數千里,自古未嘗通。”
這件事不象是虛構的故事,而是真的史實,所以蠛也應該是個真實的國家。看來這個國家曾派使臣來中國,所以才會要袁嘉祚去報聘。這是發生在唐睿宗時的事,也就是說在公元七一○到七一一這兩年間。
過去曾有人考證,說蠛國應該是北非的阿拉伯國家,是唐書有大食王在永徽二年(公元六五一年)遣使朝貢的紀載,這里卻說蠛國自古未嘗通,而且唐代稱北非為磨鄰,“自拂西南度磧二千里,有國曰磨鄰”。磨鄰是北非的阿拉伯名稱Mughrib的對音,拂是拜占廷的對音,也就是大秦,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北非既在唐代被稱為磨鄰,就不會又叫作蠛國,而且磨鄰在大秦西南二千里,所以在大秦西數千里的蠛國應該在北非以北的歐洲。
在公元七世紀到八世紀間,很多中亞國家和近東的東羅馬都紛紛派使臣到中國,原因都是怕阿拉伯人的侵略。這次地處極西的蠛國來使應該出于同樣動機。公元七一○到七一一年正是大食西侵西班牙的時代,蠛國很可能就是西班牙。
西班牙古代名為Iberia,蠛可能就是Iberia的對音。還有當大食侵略西班牙時,堅強抗戰的只有西部的一個獨立主教區,名為Emerita,即今天的Merida城。這里的人曾抵抗侵略者三年之久,到了公元七一三年才屈服投降。這時間同太平廣記里所記載完全符合。蠛也可能是Emerita的對音。如果這個假設能夠成立,那樣遠在公元八世紀初,我國就同西班牙有過外交關系了。
安徒生童話里的皇帝新衣故事
歐洲許多著名童話故事作家都從民間傳說里取得原料。安徒生的故事《皇帝的新衣》是大家熟悉的一篇作品;過去一般人認為這是他自己創作的諷刺小品,實際上也還是根據外來的原料加工的。這篇歐洲童話里的杰作,其故事在一千多年前已見我國紀載。梁《高僧傳》里有一篇關于東晉高僧鳩摩羅什(Kumarajion)的傳記,其中就有這段故事。我把它抄錄下來,供兒童文學家們參考:“……俄而大師盤頭達多不遠而至……師謂什曰,汝于大乘,見何異相,而欲尚之?什日,大乘深凈,明有法皆空;小乘偏局,多滯名相。師曰,汝說一切皆空,甚可畏也,安舍有法,而愛空乎?如昔狂人,令績師績綿,極令細好,績師加意,細若微塵,狂人猶恨其粗;績師大怒,乃指空示曰,此是細縷。狂人曰,何以不見?師曰,此縷極細,我工之良匠,猶且不見,況他人耶?狂人大喜,以付績師,師亦效焉,皆蒙上賞,而實無物。汝之空法,亦猶此也……”
高僧鳩摩羅什于東晉建元二年(公元三四四年)生在新疆的龜茲,九歲時去到賓(克什米爾),拜當地著名法師盤頭達多為師;所以這個故事或寓言如果是盤頭達多對他說的,那樣它至晚在公元四世紀初已經流傳了。古代印度文化中有許多寓言故事,后來都失傳了,在我國佛教典籍里保存下來一些。從高僧傳的記載看來,它至晚在公元六世紀初年已經傳入我國。它是什么時候傳到歐洲的,我沒有發現這方面的資料,只好等待研究安徒生童話的專家去探索了。
《酉陽雜俎》里的灰姑娘故事
歐洲有一個著名的《灰姑娘》童話故事;十七世紀法國人培魯(Perrault)的故事集里和十九世紀初德國格林兄弟(Grimm)的童話集都收進了這個民間傳說。據過去考證,在歐洲和近東共有三四百種大同小異的這個傳說。實際上,世界上最早的一個灰姑娘傳說見于公元九世紀段成式的《酉陽雜俎》,就在該書《支諾皋》部分里。原文如下:“南人相傳,秦漢前有洞主吳氏,土人呼為吳洞,娶兩妻,一妻卒,有女名葉限,少惠,善陶金,父愛之。末歲父卒,為后母所苦,常令樵險汲深。時嘗得一鱗二寸余,金目,遂潛養于盆水。日日長,易數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女所得余食,輒沈以食之。女至,池魚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復出。其母知之,每伺之,魚未嘗見也,因詐女曰,爾無勞乎,吾為爾新其襦。乃易其敞衣,后令汲于他泉,計里數百也。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魚,魚即出首,因斫殺之。魚已長丈余;膳其肉,味倍常魚;藏其骨于郁棲之下。逾日,女至向池,不復見魚矣,乃哭于野。忽有人被發粗衣,自天而降,慰女曰:爾無哭。爾母殺爾魚矣,骨在糞下。爾歸,可取魚骨藏于室。所須,第祈之,當隨爾也。女用其言,金璣衣食,隨欲而具。及洞節,母往,令女守庭果。女伺母行遠,亦往,衣翠紡上衣,躡金履。母所生女認之,謂母曰:此甚似姊也。母亦疑之。女覺,遽反,遂遺一只履,為洞人所得。母歸,但見女抱庭樹眠,亦不之慮。其洞鄰海島,島中有國名陀汗,兵強,王數十島,水界數千里,洞人遂貨其履于陀汗國。國主得之,命其左右履之,足小者履減一寸,乃令一國婦人履之,竟無一稱者。其輕如毛,履石無聲。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錮而拷掠之,竟不知所從來,乃以是履棄于道旁,即遍歷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此處疑有遺漏。)陀汗王怪之,乃搜其室,得葉限,令履之而信,葉限因衣翠紡衣,躡履而進,色若天人也。始具事于王,載魚骨與葉限俱還國,其母及女即為飛石擊死。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冢。洞人以為謀祀,求女必應。陀汗王至國,以葉限為上婦。一年,王貪求,祈于魚骨寶玉無限。逾年不復應,王乃葬魚骨于海岸,用珠百斛藏之,以金為際,至微卒叛時,將發以贍軍,一夕為海潮所淪。成式舊家人李士元所說。士元本邕州洞中人,多記得南中怪事。”
在德國的格林童話集里,灰姑娘的名子為Aschenbrdel,前面Aschen的意思就是“灰”。在《酉陽雜俎》里,這位姑娘的名子叫“葉限”,顯然與德文名子同一來源(盎格魯薩克遜文為Aescen,梵文為Asan)。在英國的灰姑娘故事里,她穿的鞋是琉璃的,這是因為英國傳說是從法國轉譯的,法文本里是毛制的鞋Vair,英文本誤認為是琉璃Verre之故。中國傳說雖說是金制的,但又說“其輕如毛,履石無聲”,可能也有些關系。在公元一世紀希臘地理學家斯特拉波(Strabo)的地理志里也提到過一個傳說,據說希臘著名女詩人沙孚(Sappho)的弟弟有過一個愛人叫羅多辟斯(Rhodopis),是當時名妓,容貌很美;她的一只鞋子被鳥抓去,落到埃及法老王手里。埃及王到處搜查這個遺失鞋子的女子,終于找到這個美人,娶了她,后來給她建立了一座金字塔。這個故事和灰姑娘故事也很相似,這就比《酉陽雜俎》又早了好幾個世紀了。
早在三十年代我曾把這條寫出,在當時的新中華叢書中發表過。后來英國漢學家魏雷(ArthurWaley)也提到《酉陽雜俎》里這一條,但他恐怕沒有見到過我的那本書。
唐代新羅長人故事
《太平廣記》引《紀聞》云:“天寶初,使贊善太夫魏曜使新羅,策立新王。曜年老,深憚之。有客曾到新羅,因訪其行路。客曰:永徽中,新羅日本皆通好,遣使兼報之。使人既達新羅,將赴日本國,海中遇風,波濤大起,數十日不止,隨波飄流,不知所屆,忽風止波靜,至海岸邊,日方欲暮。時同志數船,乃維舟登岸,約百有余人。岸高二三十丈,望見屋宇,爭往趨之。有長人出,長二丈,身具衣服,言語不通,見唐人至,大喜,于是遮擁令入室中,以石填門而皆出去。俄有種類百余,相隨而到,乃簡閱唐人膚體肥充者,得五十余人,盡烹之,相與食,兼出醇酒,同為宴樂,夜深皆醉,諸人因得至諸院。后院有婦人三十人,皆前后風漂為所虜者,自言男子盡被食之,唯留婦人,使造衣服。汝等今乘其醉,何為不去,吾請道焉。眾悅,婦人出其縷數百匹負之,然后取刀,盡斷醉者首,乃行至海岸。岸高昏黑不可下,皆以帛系身,自縋而下,諸人更相縋下,至水濱,皆得入船。及天曙船發,聞山頭叫聲,顧來處已有千余矣,繹絡下山,須臾至岸,既不及船,吼振騰,使者及婦人并得還。”
這段故事顯然來自古希臘荷馬史詩《奧德修紀》(舊譯為《奧德賽》),史詩里也說奧德修及其同伴們在海中通風,飄到一個島上,也是日暮抵岸,也說岸很高峻,而且也說長人抓住他們,用石頭填上門。只是史詩里長人一頓只吃了六個人,而這里卻是一頓吃了五十多人。史詩里也說乘長人酒醉,才得逃脫,不過這里說長人被他們殺死,而在史詩里只是眼睛被弄瞎。這里說有幾十婦人同逃,史詩里則說他們帶走了幾十頭羊。除了少數情節有出入外,基本上故事是相同的,顯然來自同一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