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沱
著名的美國現代制度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加爾布雷思的最主要理論代表作《經濟學和公共目標》(1973),對現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看法是這樣的:它由計劃系統和市場系統兩大部分所構成。這兩個部分既有聯系,又有顯著的區別。我們不要把計劃系統和市場系統同我國常講的計劃調節和市場調節等混同起來。加爾布雷思所說的計劃系統,是指有組織的大經濟,即一千家左右的大公司,它們有權力控制價格,支配消費者,實行的是“計劃生產”和“計劃銷售”,采取的是“操縱價格”,所以可以稱做“計劃系統”。市場系統則是指分散的小經濟,即一千二百萬個小企業主、農場主、個體經營者等等,他們無權控制價格,無法支配消費者,反而要受到市場力量的支配,聽命于市場,所以可以稱做市場系統。加爾布雷思認為現代資本主義經濟就是由“有權力的”計劃系統和“無權力的”市場系統這兩個部分結合而成的。
加爾布雷思又認為,由于一方是有權,另一方是無權,在雙方的交易中總是有利于有權的一方,即大公司。無論是大公司向小企業主等買或賣,價格總是由大公司控制的。因此存在著大公司對小企業主等的剝削。計劃系統是生來不穩定的,它會受到衰退或蕭條的影響,也會受到通貨膨脹的影響,這都不會自我糾正。市場系統則大體上是穩定的,產量和就業的下傾波動(衰退)或價格的上傾波動(通貨膨脹)未嘗不會發生,但最后會自我糾正。計劃系統中衰退或通貨膨脹的后果,會帶著破壞性作用,流向市場系統。
加爾布雷思這樣重視大公司和小企業主的關系,但對大公司和工人的關系,或者說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關系,則并不重視。他承認,“當利潤分配發生沖突時,勞資間的對立會非常尖銳”,但他認為,“近年來由于專家組合(指經理等)已經把工資和其他要求讓給工會來處理,并且還能夠把工資成本轉嫁到價格上去,于是勞資間的沖突大大地趨于緩和。這一點又轉過來使得受雇者與專家組合之間有可能達到一定程度的心理上的一致。后者已不再是無和解余地的階級敵人。同時專家組合的積極性目標同工會的目標已經沒有抵觸。高速度發展意味著就業穩定,加班費或者甚至晉升機會大量增加,而這些是對工人和專家組合都有好處的。
加爾布雷思的目的是要提出一個新的社會方案,他把他的設想叫做“新社會主義”。他認為,“要徹底糾正計劃系統和市場系統之間的關系,必須從這兩部分經濟間權力的均等開始”。為此,他作了一系列的建議,諸如規定農產品價格,支援小工商業者,支援集體議價,大幅度提高最低限度工資,保障小企業的最低限度收入,制定新的反壟斷法,極嚴格地執行累進制所得稅,等等。其實際結果,至多是大公司的權力受到限制,政府不再被大公司所掌握(事實上這也還難辦到),小企業主的地位得到一些改善,所謂“公共目標”也被重視起來(政府擴大了它的“福利措施”)。但對于資本主義經濟的根本,則絲毫也沒有觸動。這樣的“新社會主義”,能有什么實際意義呢?
何況加爾布雷思的“新社會主義”又指望著政府及其首腦,能夠真正重視所謂的“公共目標”,而不要把計劃系統目標當做了“公共目標”(現在的美國政府就是不惜為計劃系統目標使用大量資金的)。這種指望,可以說近乎天真。誰不知道美國政府是為大公司服務的呢?
倒是在《社會主義的必要性》這一章里,我們看到在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里,的確到處生長著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雖然加爾布雷思說不出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主要是些什么,卻還是指出了社會主義在美國社會的好多方面已經成熟了。
《陳垣史源學雜文》
(人民版,0.29元)
本書收文三十篇,皆陳垣同志在北師大等校講授史源學時所為范文。
這位老史學家說,“考證為史學方法之一,欲實事求是,非考證不可。彼畢生從事考證,以為盡史學之能事者固非;薄視考證以為不足道者,亦未必是也?!北緯褪墙涛覀冏穼こ鎏?、考證訛誤的。
從前的文章,大部分不注出處;而且文中人名、故事等,往往也因注不勝注而從略了。追尋出處,有時竟如大海撈針,是很困難的。出處找到以后,就要看文中所用史料是否符合歷史事實。判斷這一點,要列舉我們的根據,不能隨意妄說或臆斷。發現了有錯誤,還要找出錯誤的原因。這當然也不能逞臆亂說。
例如本書58—61頁《書<十七史商榷>第一條后》文,記李勉百衲琴事等之出處,摘出桐絲系桐孫之誤等,指出王鳴盛這四百多字的一條中竟有四處錯誤,且第一行第一句就錯了。通觀王鳴盛這一條,的確是“好罵人,昔賢每遭其輕薄”。凡所指摘,都有充分的根據,使人信服。
又如《書全謝山<與杭堇浦論金史第四帖子>后》一文,對濟南究竟有沒有劉豫墓的問題,認為全謝山論據第一點本弱,論據第二點與《齊乘》相反而實相成,然《齊乘》主張濟南有劉豫墓,也不能說完全無理,“《齊乘》所載,其意并不在墓,而在斥遺山之黨豫”?!叭酥翞樽訉O所羞稱,則亦已矣!”這個結語是很能表現陳垣同志的求實精神的。
讀本書,是很可以“練習讀史之能力,警惕著論之輕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