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涵
陶淵明的讀書方法,頗有特色,他把讀書看作一種精神享受,其意境是很高的。他在《與子儼等疏》中說:“少學琴書,偶愛閑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年輕的陶淵明就有這樣超脫的意境,的確與眾不同。他在《讀<山海經>》十三首的詩序中把他讀書的樂趣描繪的歷歷如畫。當初夏季節草木茂盛,住房周圍的樹木枝葉繁密,小鳥在枝頭歡欣歌唱。春播春耕告一段落,他回到家里讀書。東風吹拂,細雨
陶淵明讀書很認真,他把讀古書作為了解古人古事的一種方法,并且打算把訪古和讀書結合起來,以便更深刻地了解歷史。他在《贈羊長史》中說:“愚生三季后,慨然念黃虞。得知千載外,正賴古人書。圣賢留遺跡,事事在中都。豈忘游心目,關河不可逾。九域甫已一,逝將理舟輿。”這首詩寫在東晉末年劉裕剛剛收復洛陽長安的時候。當時中原地區還不安定,可是他已經打算到那里訪圣賢的遺跡來印證古書了。可惜由于種種限制,他的這個愿望沒有能夠實現。他在這方面多少受司馬遷周游名山大川以訪古來印證文獻的治學方法的影響,遺憾的是,他的史學見解,留傳下來的不多,僅僅在他寫的《讀史述》九章、《詠荊軻》、《詠三良》等詩篇中還保留了一點一滴。
陶淵明并不是閉門讀書固步自封的人。他喜歡和朋友們一起談論經史,評論文章,討論疑難問題。“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移居》二首)這種無拘無束的高談闊論,共同研析疑難問題的方法,是可取的。
陶淵明雖然做官時有公務,歸隱時有農事,但他對讀書還是抓得很緊的。他在《雜詩》十二首中感嘆說:“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又說:“古人惜寸陰,念此使人懼。”愛惜光陰是一種美德。他的曾祖父陶侃,就曾說過:“大禹圣者,乃惜寸陰,至于眾人當惜分陰。”(《晉書·陶侃傳》)陶淵明很能夠身體力行愛惜時間,這大約是受陶侃的影響吧。他在《感士不遇賦》中說:“余嘗以三馀之日,講習之暇,讀董仲舒的《士不遇賦》和司馬遷的《悲士不遇賦》。”所謂三馀,就是指三國時董遇所說的:“冬者,歲之馀;夜者,日之馀;風雨者時之馀。”(《三國志·王朗傳附子肅傳注引<魏略>》)正是因為他努力攻讀,他才能夠成為一位大詩人和知識廣博的學者。他熟讀五經、《史記》、《漢書》、《老子》、《莊子》,瀏覽諸子和各家詩文集,在他的詩文中使用了大量典故,讀書不多,是做不到這一點的。
陶淵明把自己的讀書方法概括為:“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意會,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傳》)他所說的這句話頗有點名氣,幾乎家喻戶曉。但,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正確理解這句話,某些人甚至把“不求甚解”看作讀書粗枝大葉,不能全面理解書籍的內容,還有一些不肯認真讀書的假名士也往往以“不求甚解”來為自己解嘲。“不求甚解”成了一個貶義詞。陶潛的原意遭到嚴重的歪曲,這是應當辨析清楚的。我們閱讀了《陶淵明集》中大量記載他認真讀書的詩文和前面所羅列的有關資料,就可以指出那些把“不求甚解”當作貶義詞的人是錯誤的。但要把問題分辨清楚,還得從陶淵明喜歡讀那些書談起。
陶淵明在三十九歲以前努力攻讀儒家經典,自稱:“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飲酒》二十首)他在《飲酒》二十首的最后一首詩中對孔子的學說推崇備至:“羲農去我久,舉世少復真!汲汲魯中叟,彌縫使其淳。鳳鳥雖不至,禮樂暫得新。洙泗輟微響,漂流逮狂秦。詩書復何罪,一朝成灰塵。區區諸老翁,為事誠殷勤。如何絕世下,六籍無一親。”這一段詩句對儒學的評價是夠高的。他又說:“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癸卯始春懷古田舍》二首)這些詩句充分說明他是一個篤實的孔孟信徒。四十歲以后他接受了不少玄學思想,但經史仍是他經常閱讀的書。五十三歲時他說:“愚生三季后,慨然念黃虞。得知千載外,正賴古人書。”由于《老子》、《莊子》提供的歷史資料很少,這里所說的古人書,當然是指經史而言。《五柳先生傳》作于陶淵明五十七歲前后,因而“好讀書”主要指喜歡讀經史典籍。他喜歡讀經史,就需要讀傳注。讀解釋經書的傳注,就要涉及一些麻煩的事情。
,漢代經學家對儒家經典作了大量注釋工作,其中有許多是有價值的,但某些經學家所作的注釋,連篇累牘,空虛繁瑣,離題萬里。小夏侯學派的秦恭解釋“堯典”這兩個字寫了十多萬字,解釋“日若稽古”四個字寫了三萬字。這種牽強附會離題萬里的解釋不就是陶淵明所說的“甚解”嗎?“不求甚解”就是反對某些經學家的牽強附會、空虛繁瑣的解釋,不去鉆研這些沒有價值的傳注,著重領會書籍的主要內容和基本思想。這種讀書方法頗有點道理。
元代學者李冶對陶淵明的讀書方法的理解比較深刻。他在《敬齋古今
“不求甚解”長期以來被許多人誤解,決不是偶然的。這和某些讀者讀書粗枝大葉、斷章取義是分不開的。有些粗心的讀者把“不求甚解”和“不求解”混同起來。“不求解”等于不讀書,假若陶淵明不讀書,他的廣博的學識從那里得來的呢?讀書漏掉一個字,就得出相反的結論。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意會,便欣然忘食。”它是一句完整的句子,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有些人把“不求甚解”和“每有意會,便欣然忘食”割裂開來,不考慮它們之間的聯系。試問不理解書籍的主旨大義,那來的心得體會,沒有心得體會,怎么會高興得連飯都忘記吃了呢?如果把兩者聯系起來看,大概不會把“不求甚解”理解為“不求解”吧。讀書要前后聯系起來讀,斷章取義的學習方法是有害的。“不求甚解”是反對穿鑿附會離題萬里,避免走到斜路上去,為正確理解書籍的要旨創造了條件。陶淵明讀書著重理解書籍的主旨和精義,把讀書的心得體會作為最好的精神享受,當他達到這一高尚境界的時候,便欣然忘食。有些人不能夠體會陶氏的樂趣,因而也就歪曲了“不求甚解”的原意。
把讀書時的心得體會作為愉快的精神享受,有助于提高讀書的質量,增加讀書的樂趣,培養高尚的情操。陶淵明的讀書方法,就是在今天仍然有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