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為
本人剛進入“不惑”之年,已有一子一女。上學的兒子,明年秋季就將入初中了。年齡上雖已可稱“不惑”,但不怕見笑,對兒女的教育及其出路的問題卻不無困惑,而且越來越困惑,有時簡直大有走投無路之感,所以同病相憐。讀了中學生們的呼聲:《羊腸小道上的競爭叫人透不過氣來》,真覺得心里堵得慌,萬千滋味憋在肚子里,就象爐火上扣著閥門的高壓鍋。這些中學生喊出來的,豈止是廣大中學生,也是廣大小學生及其家長們的呼聲??!
到底應該讓孩子們怎樣成長呢?其實這個問題在家長們的心里早翻騰不止一天兩天了。但據我所知,不少的家長是幾經苦索之后并無良方。《中國青年》雜志就中學生們的呼聲特辟專欄討論這個問題,太好了,確實抓到了痛處。
有人說,競爭是好事,可以促進教育質量的提高嘛!不能說這話完全不對。但“物無美惡,過則為災”,凡事都有個合理限度,即使是天大的好事過了頭也不行?,F在的競爭——羊腸小道上的競爭,確如中學生們所說,已經到了“白熱化”的程度,其消極的一面早已超過其積極的一面了。為了將來的升學或就業,現在的孩子們可有幾天安生日子過?天可憐見,可以說從走出幼兒園,踏進小學校門,他(她)的兒童時代就算結束了,此后就是疲于奔命的上課、作業、拚死拚活的復習、戰戰兢兢過關的考試、同學間你高我低的較量、老師的日復一日的灌輸、家長的動輒令人揪心的責罵……真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怕乎!”本來應該是緊張而有趣味的學生時代的學習活動,一旦可怕地異化為孩子們的對立物,便不可避免地要引起孩子心靈的扭曲變異,什么“探求知識、培養性格、鍛煉體魄、陶冶情操”,難了!現在的孩子們不到上中學就已本能地懂得:別人成功的機會多一分,自己成功的機會就少一分;一個人的成功是要以另一個人或一些人的失敗為前提的??膳掳。≡谶@種“存在”里,什么政治思想、精神文明,從何談起!老實講,做為家長,現在最憂慮的還不在孩子們能不能考上大學、當上“狀元”,而是將來能不能當一個老實人。當然了,羊腸小道上的競爭,也會“爭”出一些功課拔尖的“高才”,有的甚至比其同級高出許多。但可以斷言,絕對“爭”不出大批才德兼備、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人才來。如果那種競爭得越厲害教育質量就越高的論調能夠成立,那就等于說,哪個國家學校辦得越多,哪個國家的人才質量就越低;哪個國家學校辦得越少,哪個國家就越出高質量的人才了。豈不謬哉!
說到在高考(其實不僅限于高考,“中考”“就業考”也在內)升學的問題上家長要有“兩種準備”,實際上哪個家長沒有“兩種準備”呢?最終能升學的就那么多,明擺著不可能人皆有份,誰的心里沒有退一步的打算?問題是處處都在競爭,你讓孩子從羊腸小道上退下來,其他的道路就那么寬暢嗎?中專,按理說是招收初中畢業生的,可現在都從接近于高校錄取分數線的高考落選生中錄取。所以即使作退一步的打算,也只能“以進為退”,除非自己的孩子實在不爭氣,自知注定不堪造就,不得不聽其自然,或者是成心不想讓孩子升學的,否則哪個家長都只能為孩子踏上升學這第一種前途而拚命掙扎,甚至是明知高考無望也不甘抽身后退,因為大??疾蝗。钍职朔诌M中專庶幾有望哩!事情就是這么復雜:哪個家長都有“兩種準備”,哪個家長又都沒有“兩種準備”。所謂“兩種準備”不過是被動地服從事情的兩種結局:孩子升上學了,謝天謝地,總算沒白費勁兒;孩子落榜了,沒辦法,待業吧。如此而已。一句話,進也好,退也好,一也好,二也好,孩子們挨罵受氣的命運在目前是逃不脫的。
那么,到底應該讓孩子們怎樣成長呢?參加這場討論,我只能提出一個問題,也是一種祈愿,盼望得到教育家們、心理學家們、社會學家們、文藝家們等等一切關心青少年成長的有識之士的關注,那就是:如何把我們的教育辦得更順乎孩子們的成長規律?我總覺得,我們現在的教育(家庭的、學校的、社會的、輿論的,包括街談巷議等)很難說是順應孩子們的天性,很難讓孩子們發揮自己的特長。正如那個中學生指出的,片面追求升學率這根“指揮棒”,把他們指揮得團團轉,哪里還談得上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競爭固然免不了,升學率也不可不要,但升學率應該是教育質量普遍提高基礎上的自然結果,也可以稱作是普及基礎上的提高。片面追求升學率實際上是一種“畸形發展”政策,鬧不好,要毀一代人?!皣窠Y構”是畸形的,不會有健全的國家和健全的社會。不要以為這“無傷大體”?,F在是認真想想并切實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