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光
筆者認識一位農村的朋友,他曾經是全地區的青年先進典型,他的遭遇發人深思。
最初,他的確是抱著為黨為人民多作貢獻的純樸感情努力工作的。他飯可以少吃,覺可以少睡,苦可以比別人多吃,以為黨為人民多出力而感到自豪。同時,他也善于思索,對問題的認識比較敏銳,處理問題也比較果斷、公正。這時,群眾和青年對他是滿意的。選隊長,他得票最多;選勞模,人們都推薦他。他植根于群眾的土壤中,勞動天天相伴,感情息息相通。他沒有什么苦惱,只想拼命地工作。
不久,他的事跡被黨團組織發現了。于是,在他身上就出現了許多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他成為大會主席臺上就座的人,他成為報刊上宣傳的人,他成為典型、模范、榜樣。領導在一些會議上表揚他,報刊廣播也表揚他。有許多思想認識是他以前做那些事時沒有想過的,是記者把思想境界予以升華了,更有甚者,有些表揚是夸大了的。盡管他申辯,但無濟于事。難道報刊上能登載這樣的勘誤嗎?于是,麻煩隨之而來了,純樸的他開始被認為“動機不純”了。
許多代表會議要他去開,討論問題要他發言,他開始作難了。他不愿成為無個性的傳話筒。于是,他有時發表些慷慨湛激昂的意見,中間免不了片面和偏激,有時也和別人,包括資格老一點的人發生爭論。這樣,他給人的印象就添上了“驕傲”。
到處作報告的事也發生了。來邀請的單位開來小車載走了他,留下了群眾的議論:了不起了!由于不再能和群眾天天相伴,感情也就不那么融洽了。對此他也苦惱,因而謝絕了一些會議,于是發出邀請的主人又因請他不到而咕嚕:“架子大!”
在隊里也有苦惱。過去他工作做不好,只不過受批評,如今則不一樣了。他所領導的幾百名社員并非都愿意事事帶頭,而上級的要求中也有“瞎指揮”。在這些情況面前,即使焦頭爛額,有時也難免違背群眾的意愿或辜負領導的期望,他因此而成為眾矢之的。
過去,他只是好青年娃、好隊長。現在,他是全縣、全地區矚目的榜樣。于是,他必須是生活作風艱苦樸素的帶頭人,待人接物謙虛謹慎的帶頭人,晚婚和計劃生育的帶頭人,遵守各項紀律的帶頭人,否則就會造成不好的政治影響。在公共場合,他說話、走路、穿衣服都必須堅持一種典型的“美德”。談戀愛,要組織同意;講理想,要跟報紙的口徑相同;每逢大事,他要表態堅決擁護。這樣的典型,人們怎么會理解呢?有人曾經這樣對他說:你總是滿嘴的革命口號,可是如果都成了你這樣的典型,這個世界還有什么意思?
我的朋友內心很苦惱,但他不能退步,否則就會招來指責。他總是穿最樸素的布衣服,他總是帶頭干重活,他嚴格地遵守各項紀律,他和據說有“小資產階級思想”的對象吹了……但是,他也感到很迷惘。
我很同情他。他要當好各方面都滿意的先進分子,我看,必須去掉個性,成為一個只具有共性的人。但是這樣的典型,大多數人將望塵莫及;這種黃型的成長道路,大多數人也不愿意走。“無情未必真豪杰”。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樂,為什么他不能公開表露這些感情呢?為什么他必須象一個機器人那樣,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