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修龍
我們大隊有個農業技術員,近兩年被評為縣、公社優秀農業技術員,可是當初他卻被人譏為“千歲公”(一種久養也只有手指頭大的小魚)。
他在大隊農業科研隊里負責水稻雜交制種,七八年如一日地摸索雜交制種經驗,每天堅持記錄各種氣象數據。可是開始幾年制種畝產只有七八十斤。有的社員看見他對家里一切不管,生活又很困難,常常穿著破舊的衣服不分早晚地苦干,還是做不出成績來,就給他取了“千歲公”這么個外號。
面對著這些風言風語,他既不發火,也不動搖,照樣干他的。去年,水稻雜交制種畝產一躍達到一百七十多斤,諷刺他的人終于說不出話來了。當縣農科所要調他去的時候,隊里的干部和社員硬是把他留下來了。現在他還是以當年“千歲公”的姿態埋頭苦干。越來越多的人向他投去敬佩的目光。實行責任制后,連少數曾藐視過他的人也去向他求教。
他為什么能贏得諷刺打擊者的敬佩呢?就因為看準了方向,信念不動搖。作為一個先進者或爭當先進者,切不可因受打擊而終止自己的事業,而要用創造出較大成果的行動來回答打擊,這才是最有說服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