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為
問:建國以來,我們黨對國內主要矛盾的認識發生過哪些變化?
答:我們黨對建國后國內主要矛盾的認識,經歷了從正確到錯誤,又從錯誤回到正確的曲折過程。從建國之初,到1957年反右派以前,我們黨對國內主要矛盾的認識是正確的。1949年的七屆二中全會曾經提出,全國勝利以后,國內的主要矛盾是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就當時的革命任務而言,這樣的提法是正確的。1956年,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基本建立起來,于是,黨的八大宣布國內的主要矛盾不再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而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在這里,就其所要表達的基本精神來說,是符合我國的實際情況的。
從1957年反右派開始,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我們黨對國內主要矛盾的認識發生了迷誤。1957年10月,在八屆三中全會上,毛澤東同志重新把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的矛盾說成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否定了八大的論斷。1959年反右傾以后,特別是在1962年八屆十中全會以后,對國內主要矛盾的錯誤認識愈陷愈深。毛澤東同志把社會主義社會的階級斗爭絕對化,斷言在整個社會主義歷史階段存在著兩個階級、兩條道路的矛盾,存在著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性,并被概括成黨的“基本路線”。作為“文化大革命”理論基礎的所謂“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就是這一錯誤認識的進一步發展。
十一屆三中全會是黨的歷史上的一次偉大轉折,也是黨對國內主要矛盾的認識的一次重大的撥亂反正。它果斷地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否定了把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當做國內主要矛盾的錯誤理論。這以后,為了把對主要矛盾的正確認識以科學的語言準確地表達出來,一直在進行探討。直到這次《決議》提出“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才可以說達到了比較完滿的認識。
問:當前國內主要矛盾的存在和發展如何決定、支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的?
答:當前,我們所遇到的矛盾是紛繁錯雜的。有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在工人內部、農民內部、知識分子內部,工、農、知識分子之間,國家、集體、個人之間,某些干部的官僚主義作風和群眾之間,也都存在著這樣那樣的矛盾。由于少數反社會主義分子的存在,以及外來的剝削階級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蝕,階級斗爭還將在一定范圍內長期存在,等等。對這些矛盾不可能下同等的氣力去解決,只有抓住主要矛盾,其他矛盾才比較容易解決。
在這里,談談如何看待某些干部的官僚主義、特殊化等不正之風同廣大群眾的矛盾問題。這幾年,不正之風確有滋長,極少數的還相當嚴重。它不僅損害了黨的形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公憤,形成為一個比較尖銳的社會問題。對這種不正之風展開批評是完全應當的,也是黨的一貫主張。但是由此得出所謂“官僚階級”同廣大群眾的矛盾是主要矛盾的結論,就不對了。因為“官僚階級”的說法,既違背階級的定義,也不符合我國的社會實際。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已經消滅了剝削階級。只要我們堅持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就決不會再生長出一個新的剝削階級來。廣大干部作為國家的公職人員,同其他勞動者一樣,只能根據按勞分配的原則領取自己的報酬。謀求私利搞特權的,畢竟是少數人,既不能形成階級,也不能說明整個干部隊伍的狀況,更不能代表我們黨。至于極個別的腐化墮落和蛻變成新剝削分子的,我們正強調繩之以黨紀國法。因此,說“官僚階級”或“官僚主義者階級”同廣大群眾的矛盾,已成為我們社會的主要矛盾,顯然是站不住腳的。
我國社會內部存在的不屬于階級斗爭范圍的社會矛盾,許多都是由于社會生產力發展不足所引起的。這些矛盾的解決不能不受主要矛盾的制約。只有主要矛盾解決好了,生產上去了,這些矛盾相對地說來,才比較好解決。因此,牢牢抓住主要矛盾,把經濟建設搞上去,自覺地使其他矛盾服從和服務于這個主要矛盾,是我們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共同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