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振海
毛澤東同志的《論持久戰》是一部重要的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運用唯物辯證法科學地分析當時中日兩國特別是中國國情的光輝范例。重溫《論持久戰》這部光輝著作,學習毛澤東同志的哲學思想,對于我們正確認識今天中國的國情,走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是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嚴重關頭。日本帝國主義在吞并中國東北三省及華北一部分之后,于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又悍然向北京附近的蘆溝橋駐軍進攻,進而向中國發動了全面侵略,妄圖一舉滅亡中國。身受戰爭災禍、為民族生存而斗爭的中國人民,無不渴望戰爭的勝利。但是,戰爭能不能勝利?能不能速勝?這是當時許多人想要解決而一時沒有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以汪精衛為代表的親日派,在抗日戰爭以前就宣揚“中國武器不如人,戰必敗”;這時又說“再戰必亡”,為他們投降日本制造借口。以蔣介石為代表的親英美派,是被迫抗日的,他們一方面企圖向日本妥協、投降,一方面又幻想依靠英美的援助,不費力氣地很快打敗日本。
這種情況也反映到黨內來。國共兩黨抗日統一戰線建立后,在一部分黨員中出現了一種右傾機會主義的傾向。他們過高估計國民黨的力量,忘記了國民黨反動、腐朽的一面,幻想依靠國民黨軍隊取得速勝,并且不贊成八路軍和新四軍實行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的方針。而有些同志則存在著一種輕敵的傾向,以為日本不堪一擊,看不到抗日戰爭的艱苦性和持久性。
為了澄清黨內外的混亂思想,使全國人民正確認識抗日戰爭發展的規律,堅定抗日戰爭勝利的信心,毛澤東同志于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作了《論持久戰》的重要講演。
二
具體地分析具體的情況,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毛澤東同志在分析中日兩國國情時,始終體現了這種科學的精神。
毛澤東同志首先具體分析了抗日戰爭的總特點,指出:“中日戰爭不是任何別的戰爭,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行的—個決死的戰爭。全部問題的根據就在這里。”從這個總特點出發,毛澤東同志分別剖析了戰爭雙方自然的特點,概括指出:“日本的長處是其戰爭力量之強,而其短處則在其戰爭本質的退步性、野蠻性,在其人力、物力之不足,在其國際形勢之寡助。”“中國的短處是戰爭力量之弱,而其長處則在其戰爭本質的進步性和正義性,在其是一個大國家,在其國際形勢之多助。”正是這些特點,規定了和規定著中日戰爭雙方一切政治上的政策和軍事上的戰略戰術,規定了和規定著戰爭的持久性和最后勝利屬于中國而不屬于日本。“觀察中日戰爭如果忘記了這些特點,那就必然要弄錯”。
亡國論者和速勝論者在觀察中日戰爭時,正是犯了這樣的錯誤。亡國論者看重了強弱一個矛盾,把它夸大起來作為全部問題的根據,而忽視了其他矛盾。他們只提強弱對比這一點,是他們的片面性;而把片面的東西夸大為全體,又是他們的主觀性。速勝論者則相反,或者根本忘記了強弱這個矛盾,而僅僅記住了其他矛盾;或者對中國的長處,夸大得離開真實情況,或者拿一時一地的強弱現象代替全體中的強弱現象,一葉障目,自以為是。亡國論者和速勝論者的共同錯誤在于,他們只看到全部矛盾中的一個或幾個,并把它夸大為全部矛盾或主要矛盾。這種主觀性和片面性,是戰爭問題中的唯心論和機械論的傾向,是一切錯誤觀點的認識論根源。所以毛澤東同志說:“反對戰爭問題中的唯心論和機械論的傾向,采用客觀的觀點和全面的觀點去考察戰爭,才能使戰爭問題得出正確的結論。”
一個國家的國情(政治、經濟、軍事等)是客觀存在的多種因素構成的。僅僅看到敵強我弱、中國是大國日本是小國這些因素,還不可能得出正確結論并駁倒亡國論,因為歷史上有過小而強的國家滅亡大而弱的國家的事例。因此,還必須把中日戰爭放在一定歷史條件下進行考察。毛澤東同志指出:日本進行的是極其反動野蠻的非正義戰爭,我們的抗日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的正義的民族戰爭。日本的侵略戰爭的退步性和野蠻性,必然激起日本國內階級的對立,日本帝國主義集團同世界上多數國家和多數人民的對立,使日本失道寡助,這是日本帝國主義必然失敗的主要依據。加上日本是小國,地小、物少、人少、兵少,中國是大國,地大、物博、人多、兵多這一個條件,因而在強弱對比之外,還有小國、退步、寡助和大國、進步、多助的對比,這就是中國決不會滅亡的根據。“強弱對比雖然規定了日本能夠在中國有一定時期和一定程度的橫行,中國不可避免地要走一段艱難的路程,抗日戰爭是持久戰而不是速決戰;然而,小國、退步、寡助和大國、進步、多助的對比,規定了日本不能橫行到底,必然要遭到最后的失敗,中國決不會亡,必然要取得最后的勝利”。
毛澤東同志在客觀地全面地分析考察了中日兩國國情中各種基本因素的聯系之后,又用發展的觀點具體考察分析了敵我雙方之間的斗爭。他指出:隨著戰爭向前推移,敵之缺點可因我之努力而擴大,敵之優點可因我之努力而削弱;相反,我之缺點可因我之努力而克服,我之優點則因我之努力而增強。只有這樣才能使雙方力量發生有利于我不利于敵的變化。“到了新的一定階段時,就將發生強弱程度上和優劣形勢上的大變化,而達到敵敗我勝的結果”。亡國論者為一時的表面現象所迷惑,看不到矛盾雙方斗爭的結果必然在一定條件下發生質的飛躍;而速勝論者則不懂得事物的變化必須經過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因而抱著僥幸心理,放松對敵的長期艱苦的斗爭。
毛澤東同志運用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在詳盡地分析了中日兩國國情和中日兩國矛盾斗爭及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基礎上,對整個抗日戰爭發展的具體過程作出了科學的預見:它必將經過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御,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階段。后來抗日戰爭的歷史進程完全證實了毛澤東同志的科學預見。
三
科學地分析國情,不僅是正確指導戰爭的必要前提,也是正確指導經濟建設的必要前提。從某種意義上說,經濟建設比軍事斗爭還要復雜。它涉及面廣,而且在短時間內又往往難以鑒別方針政策的正確與否。這就要求我們運用唯物辯證法去認真地分析認識國情,從我國的實際出發,制定出正確的方針政策。
在人類歷史上,不同的時期常常會出現相類似的現象。如馬克思所說的,“歷史上常常有驚人的相似之處”。我們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指導思想上,也存在著類似抗日戰爭初期速勝論的錯誤傾向。建國以來,我們在經濟建設過程中不只一次地跌跤子,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對我國的國情缺乏清醒的認識,不了解要把我們這樣一個生產比較落后的大國建設成為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要經過長期的艱巨努力。因而在指導思想上往往急于求成,犯“左”的速成論的錯誤。經濟建設中“左”的速成論的錯誤傾向同抗日戰爭初期的速勝論,在認識論根源上有相同的特點,都是以唯心論和機械論代替唯物辯證法對國情的客觀的、全面的分析。速成論者夸大主觀能動作用,憑主觀意志辦事,忘記了中國有十億人口、八億農民、底子薄這個基本國情。這樣的國情決定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長期性和艱巨性。只有量力而行,循序漸進,才能使我國經濟建設順利發展。否則,就會欲速不達。我們為此已經吃過不少苦頭,這是我們應該吸取的慘痛教訓。
現在有少數人看到社會主義建設遭到一些挫折,遇到一些困難,就灰心喪氣,失去信心。他們認為,在中國這樣一個生產落后的國家實現現代化是不可能的,因而悲觀失望。這也是對今天中國國情缺乏正確認識的一種表現。這些同志只看到我們面臨的困難,把我們的起點低同遠大目標之間的矛盾夸大為問題的全部,忽視了我國社會制度優越這個最根本的有利因素。他們又只看到或者夸大了我國建設過程中有過失誤和遭挫折的方面,而沒有看到人們在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后,可以變得聰明、增長智慧,今后可以少一些失誤和挫折的方面,即忽視了在一定條件下矛盾轉化的可能性。從認識論上來說,這是唯心論和機械論的另一種傾向。由此可見,只有清除唯心論和機械論,堅持唯物論和辯證法,才能正確地認識我國國情,制定出正確的方針、政策,從而使我們對四化建設既是充滿信心的,又是采取穩妥步驟的。這,就是我們從學習《論持久戰》這部著作中應該得到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