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里升起的希望》告訴我們:政策作支柱,群眾自動手,舉國矚目的待業問題,就能得到較快較好的解決。在生活的急流中,一種新的就業意識在萌生。
什么是就業?
多少年來形成的傳統的看法是:國家的有關部門給待業者安排一個工作位置,從而待業者得到這樣一個工作位置。這個工作位置應該是國家編制,而且是終身的,這就算就業;否則,不算就業,或者不算真正的就業。人們認為,只有這樣的就業,才是合理的,才算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在這種就業意識的支配下,我們長期以來,忙于算帳,搞“統包統配”的方案,而沒有在制訂政策推動群眾自愿組織起來就業和自謀職業上下功夫。不可否認,“統包統配”的就業辦法,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人們在實踐中越來越清楚地看到:如果把這種就業辦法當作唯一的出路,那么,我們身上已經背著的“待業”這個包袱就會越背越大,越背越重。因為,在我國目前生產水平情況下,要國家包攬一切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利于發展生產、繁榮經濟的。那種勞動部門疲于應付、待業青年消極等待的局面,就難以從根本上扭轉。
值得高興的是,近年來我們國家在這方面出現了轉機。一些待業青年自己組織起來,開辦合作企業,或者采取其他方式自謀出路,既解決了個人就業問題,又發展了生產,為社會做出了貢獻。這些青年從理所當然地坐等國家安置就業,到以主人翁精神開辦事業,創造生活,并且做出了成果。他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向傳統的就業意識挑戰,把自己動手創業看作是最好的就業。這是一個歷史的巨大進步。
這種由待業青年自愿組合、自籌資金舉辦的集體企業,是勞動群眾自己的創造,它的出現不是偶然的,是黨中央在各方面進行撥亂反正的必然結果,是黨制定的適合國情的就業政策的勝利。同時,它生動地反映了一代新人在成長。越來越多的青年從實際生活中深刻體會到,與其哀嘆,不如實干。為了實現四化,為了振興中華,他們毅然“選擇了一條不安穩的(和就業于國營企業相比)、但卻極富創造性的道路”。他們用自己的雙手甩掉了“待業青年”的帽子。多么可貴的主人翁精神和敢于創業的精神!
我們要滿腔熱情地支持青年走這條就業道路,要鞏固和發展這種新的就業意識,要進一步完善勞動就業政策。想想待業青年的處境,想想他們好不容易含辛茹苦辦起的合作企業,那種對待業青年自謀出路漠不關心、有意刁難、蠻橫排擠,甚至亂下禁令、給以毀滅性打擊的做法,不是應當絕跡了么!愿整個社會都來關心青年的勞動就業,都來支持和幫助解決他們在創業中的困難,使他們在破除舊觀念、開拓新生活中更好地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