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行多種形式的生產責任制以后,農村共青團組織怎樣幫助青年開展科學實驗活動,學好農業技術?我們的做法是:
運用多種形式。農村實行生產責任制后的一個主要特點就是土地、勞力分散,活路安排、生產時間、勞動地點不統一。針對這個特點,我們采取了靈活多樣的組織形式:(1)建立青年科研組,單獨核算,自負盈虧,專門從事科研活動。(2)在作業組成立青年試驗組,聯產計酬搞試驗。(3)大隊成立農科隊,實行“五定”,按勞計酬。(4)“人自為戰”,青年們在“責任田”里搞科研。(5)生產隊團小組組織青年,用業余時間搞季節性的農作物生產試驗。這樣就把不同情況的團員青年吸引到科學實驗中來了。
讓有專長的青年人盡其才。上巴河公社張家老屋大隊團支部把二十多名青年泥匠、木匠、蔑匠、皮匠、錫匠和修理員組織起來,在工余時間為群眾和生產隊修理日常生活用具和生產工具。這樣做,不但發揮了青年的一技之長,培養了人材,方便了群眾,有利于生產,也為這些青年增加了收入。我們結合生產隊發展多種經營的需要,鼓勵青年對單一的生產項目揭榜承包。馬曹廟公社桃花洞大隊第六生產隊共青團員張國清,懂得種西瓜的技術。去年春,隊里議定了一個種瓜的合同,由于指標高,發榜20天無人敢揭。團支部支持小張大膽揭榜。經過小張的精心管理,西瓜豐產了。按合同規定,小張實得超產獎650元。人們稱贊張國清中了“西瓜狀元”。去年,全縣共有五千六百多名團員青年揭榜承包農、林、牧、副、漁等生產項目一千九百多項,為集體創造財富達二百多萬元。
為青年創造學習提高的條件。許多青年有進一步學習農業科學技術的強烈愿望,我們就根據青年的要求和農業生產的需要,積極同有關部門配合,舉辦了農技、農機、土壤學等短訓班,培養青年技術人材。去年堵城公社團委幫助公社農技站辦了三期短訓班,培訓了青年農技員162人,提高了他們的技術水平。向陽大隊實驗室三名團員(都是高中畢業生),經過培訓,去年在棉花管理上實行生物防治,共養金小蜂23萬只,瓢蟲三十多萬只,為集體節省農藥開支四千二百多元,皮棉平均畝產230斤,棉花總產量和總收入都超過歷史水平。
開展各種能手賽,命名青年“土專家”。各公社團委結合本地實際,開展了植棉、插秧、育苗、養殖、飼養、植保等各種能手賽活動。生產棉花的堵城公社,開展了爭當植棉能手活動,去年公社有四千多名青年參加競賽,評出了1000名植棉能手。1980年,在插早稻秧時,全縣普遍開展了爭當插秧能手活動,對評選出的一千二百多名插秧能手,都分別由各公社團委給予了獎勵和表彰。為了促使更多的青年努力成材,去年七月,我們同縣科委、農業局一起,命名了五名青年“土專家”。上巴河公社窯上大隊技術員邱杰安,幾年來進行水稻雜交試驗,培育出了高產、生長期短的“六豐一號”和桿硬、抗病、穗大、粒多、產量高的“農高”、“窯糯一號、二號、三號、四號、五號”等七個水稻優良品種,被命名為“水稻育種土專家”。我們還同縣科委、縣農業局一起聯合下發了《黃岡縣農民技術員職稱晉升和管理的暫行規定(草案)》,作出了“凡在農業生產中通過自學和實踐,取得一定成績并達到中等農業技術學校畢業生水平的青年,經審查評定可晉升為一級農民技術員”等十條規定,鼓勵青年鉆研農業科學技術。青年們高興地說:“這下子我們農村青年有希望、有奔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