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華
一百多年前,著名的抗英英雄林則徐曾經書寫一塊大匾,告誡自己:“制怒”。所謂“制怒”,就是要控制自己的感情,不隨便“動肝火”,堅持冷靜地待人處事。這一點,對青年人說來也是十分必要的。
在生活里,當碰到氣人的事情的時候,很多人常按捺不住自己,容易“動肝火”,“怒發沖冠”。從表面上看,這種人性格暴躁,實際上也是意志軟弱和不成熟的一種表現。盛怒之下,理智控制不了感情,往往引出不好的結果。三國時,張飛在其結義兄長關羽被東吳殺害之后,怒氣沖天,急于率兵報仇,強令部將范疆、張達在三日之內做出幾十萬套孝服,否則立即殺頭。結果,自己被兩個走投無路的部將刺死。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方面的教訓也是很多的。有的人往往在“一氣之下”,把對人的批評變成粗暴的斥責和辱罵;在“一氣之下”,對一些重大問題作出輕率和錯誤的決定,造成不應有的損失;也有的在“一氣之下”,說出一些傷人感情的話,弄得彼此吵嘴、打架……當火氣消退、心情平靜以后,不少人對自己所作所為深感后悔,但多已“悔之晚矣”。
發怒非但有損于工作和同志間的感情,而且從醫學的角度來看,對自己身體也極為不利。據測定,人在發怒時心跳加快,血壓增高,身體各部平衡被打亂,就象動力機“飛車”一樣,損傷極大。易怒易病,從愛護身體出發,也應該注意“制怒”。
發怒容易制怒難。要真正做到“制怒”,必須努力陶冶自己的性格,尤其是那些脾氣暴躁的人,更應該象林則徐那樣,把“制怒”當作座右銘,隨時注意控制自己。遇到令人氣惱的事時,一定要沉著冷靜,遇事想寬一些,想全面一些,既摸清前因,更考慮后果。不要輕易地、無確切根據地批評一個同志;不能隨意向別人發火,損害別人的人格和自尊心;也不要在火頭上對一些問題輕率作出決定。要努力控制自己。斷然脫離引起爭吵和發怒的場所,是自我制怒的有效措施之一。如果一時控制不住,對人發火了,當心情平靜以后,一定要采取補救措施,挽回損失。尤其是出言不當,傷害了同志,要馬上給人道歉,解除誤會,求得別人的諒解。朋友,消除你的怒氣,做一個有理智、有修養的青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