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景和
人們常把剖腹產術叫做“帝王切開”,這位帝王便是朱利亞·凱撒——古羅馬的皇帝。據說他是剖腹而生的,而且是第一個從肚皮這條新道路闖到人世的。真是出生不凡!
記得念中學時,《世界古代史》里是要專門講凱撒皇帝的,還有一張插圖,至今卻已面目模糊了。不過偶爾看人們玩撲克牌,我總愿意再端詳一下這位風靡歷史、震動醫壇的人物。方塊K上的凱撒是頗為神氣的,他裝束威嚴,右手在行古羅馬的舉手禮,后面還擺著代表強權的殺氣騰騰的大斧。盡管我們聽不到教堂的鐘聲和武士的吆喝,但那煊赫一時的情景猶在眼前。
其實,關于他剖腹而生的傳說完全是后人的猜測,迄今的史料未曾有凱撒出生的記載。這種瓜葛的建立是由于外文剖腹產(Cesarean section)和朱利亞·凱撒(Julius Caesar)類同引起的。另一個緣由是遠在公元前七百年古羅馬的法律曾有這樣的規定:臨近足月的孕婦死了,應剖腹取胎。在當時它或許是作為一種宗教儀式,或許是為了挽救一個為母親殉葬的小生命。這便是剖腹產的起源。雖然它并不是作為一項產科技術出現的,但畢竟還搶救過活嬰。一般說,母親死后五至二十分鐘胎兒還可以活,有的甚至可活半小時,那時,醫學的洪荒剛剛被開拓,剖腹手術的粗糙實在近乎于殘忍,在母親斷氣后的幾分鐘內,胡亂地切開腹壁和子宮,取出胎兒。多數胎兒已經死了,只有極少的幸存者呱呱落地,為自己出生而歌唱,為母親的死而哭叫。真正給活的孕婦施行剖腹產術是十六世紀初葉的事,到十九世紀末剖腹產術不斷改進,才成為一項重要的分娩處理手段。而凱撒出生于公元前一00年,因此,他既不是死孕婦剖腹法典的頒布者,也未必是剖腹而生的,即便他是從死母腹中搶出來的,也決不是第一個。
在當代,剖腹產術已司空見慣。三十年前,聽到誰做剖腹產,人們還有些不寒而栗。可現在就連醫學門外人也略知一二了,有的孕婦甚至主動提出讓醫生為其剖腹取胎,有的產婦不僅做一次、兩次,國外甚至有做十三次剖腹產者。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圍產期醫學的興起,人們對子宮內的胎兒…一還沒有報戶口的公民已經可以了解越來越多的情況,如胎兒的心電圖、血壓、血液生化學變化等。通過電子監護系統,還能及時發現胎兒的不正常表現。當胎兒必須盡快離開孕育他的生命的發源地時,醫生就可當機立斷有準備地施行剖腹產。
在我國,利用針刺麻醉施行剖腹產術,已使這個手術達到了藝術的境界。兩根銀針刺入,手術者的純熟、精巧,配合的默契、協調,常使中外參觀者贊嘆不已,整個手術才半小時左右。小兒出生后抱給媽媽看,躺在手術臺上的母親面色紅潤,坦然微笑,使你難以置信腹部正在施行手術。
然而,不要以為剖腹產是人類降生的捷徑,它是不得已采取的助產手段,母親要經歷一次手術的“劫難”,又為下次妊娠分娩留下一個重要的產科問題——子宮上的疤痕。這疤痕可能為下次妊娠分娩帶來嚴重后果,這就是子宮破裂。做過剖腹產的孕婦是產科醫生的嚴密隨診者,這次如何生法,醫生要為她操更多的心思。做過兩次剖腹產的人不應該再冒險妊娠了。
我們在這里割斷了凱撒大帝和剖腹產術聯系的紐帶,然而做醫生的也許還要向這位獨裁者表示感謝,他曾為解放和提高醫生的地位做過一點有益的事情。在羅馬,起初醫生的地位象奴仆一樣低下,連市民權也沒有。凱撒為使醫師屆留于羅馬,對一切在羅馬市內從事醫業者給予市民權,從此醫師的社會地位才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