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焱
日本東京青年出版社一九八二年三月份的新書《冰花》出版后很快銷售一空,四月三十日第二次印刷發行也供不應求,五月份又趕緊第三次加印。
《冰花》篇幅不長,只有137頁,是作者中田慶雄個人半生經歷的自述與回憶。中田慶雄一九三○年出生于日本京都美山町一個農民家庭,現在五十二歲,父親早逝,有一姐一弟。
一九四五年一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已接近尾聲,日本形將戰敗已成定局,但就在此時,不到十五歲的小中田,卻受到當時日本軍國主義的毒化,不顧寡母的反對,盲目報名參加了“滿蒙開拓青少年義勇軍”(侵華日軍利用青少年的準軍事組織)?!侗ā芬粫谌缭娙绠嫷孛枋隽斯枢l的山山水水之后,以悔恨的心情追憶他在風雪彌漫中辭別親人,來到中國黑龍江勃利訓練基地的經過。
一九四五年八月九日,蘇聯出兵我國東北,日本關東軍全線崩潰,作者所在部隊和日軍家屬在奉命后撤中全部被俘,被蘇軍關進吉林省延吉北山俘虜營中。《冰花》記載了作者在俘虜營所經歷的非人的生活,目擊自己的好友遭到折磨而慘死,痛感侵略戰爭對日本人民和自己所帶來的災難,決計冒死逃出。
在“長白山河”一章中,作者懷著深深感激之情,描寫他逃離俘虜營之后,先是為一中國朝鮮族婦女所搭救,后來又為延吉一姓趙的普通農民所收養,從此開始了新的生活。接著,作者用歡快的筆調,以“沐浴著朝霞”“踏上人生的旅途”為題,追憶他第一次見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感受,以及進入延吉化工廠,與中國工人同甘苦一起戰勝困難,為建設新中國的日日夜夜。
《冰花》還描述了我建國初期黨的領導干部密切聯系群眾、重視科技人員的動人事跡,特別寫到了中國當地政府對他的關心與照顧,以及安排當時未能回國的日本僑民的生活。作者還滿懷深情地敘述他在北京及在上海復旦大學進修古漢語難忘的情景。
《冰花》最后部分是寫作者于一九五八年七月回到闊別十三年的日本故土,從此決心走向為中日友好貢獻力量的光明之路。他頂著逆流,頑強奮斗,從一九七二年春天開始,他作為日本國際貿易促進會常務理事,經常往來于東京與北京,為促進中日經濟交流,做了不少工作。
本書取名《冰花》的用意是,作者在人生道路上幾個重大的轉折,都發生在冰天雪地之時:辭別親人,盲目從軍;冒死出逃,農家收養;最后本書以八一年一月作者在自己的故鄉接待江西省訪日代表團作為結束,這時恰好又是一個喜降瑞雪,冰花燦爛的日子,作為他個人的事業,以及整個中日友好合作事業,都處在冬去春來,充滿著一派無限生意的前景之中。
此書還刊有作者在中國各個時期的照片,其中有周總理接見時的合影,有與復旦老師臨別時留念,有與當年老廠長的重逢,有分手二十年后再訪當年收養他的農家,與趙家的小女兒和她愛人的合影。
致力于中日友好合作的日本國際貿易促進會會長、八十五高齡的藤山愛一郎親自為本書作序,向大家推薦《冰花》。藤山老先生在序言中說:
“我們全體日本人民深知戰爭給自己所帶來的災難,永遠也不會忘掉這個教訓。
“中田慶雄君在純真的少年時代,受到當時國策的蠱惑,被推入生死莫測的戰火之中,僥幸死里逃生,并切身感受到中國的深情厚誼。
“今天,用他的經歷來教育我國的青少年,無疑是一個值得重視的課題。……我衷心期待著本書吐露的真情實感,能對廣大讀者有所教益?!?/p>
的確,這本新書問世以后,反映強烈。日本輿論對它作了很好的評價。七月十四日,為《冰花》出版在東京舉行紀念酒會。作者還收到各界人士紛紛函電,熱烈祝賀與歡迎它的出版,暢談自己的讀后感。有的說:“今天反對戰爭爭取人類永久和平的呼聲日益高漲。我多么期望有更多的人能夠看到你這部感人肺腑的記錄。”有一位與作者同期體驗過中國東北生活的實業家說:“在這樣一個重要歷史時期,你代表我們做了有意義的工作,深表謝意!”有的指出,《冰花》這本好書,是作者“很好地運用了在中國這一段悲慘而珍貴的經歷,化為日中之間的橋梁”,對作者為和平友好而獻身的精神,表示由衷的敬意。有的感到莫大的鼓舞。
此書將由我國三聯書店譯成中文出版。我想,它對中國青少年同樣也是一本很有意義的讀物。它還從一個側面,看到我國普通婦女、農民的高尚道德風貌,看到我國政府對日本一貫正確的方針政策,不念舊惡,區別對待,做到了化敵為友。
(中田慶雄:《冰花》,日本青年出版社一九八二年版,1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