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衛(wèi)平
世界是物質的。這個被今天的人們視為常識的普通觀點,在二三百年前的歐洲,卻是可怖的邪說。堅持和宣傳這種觀點的人們的遭遇,更為今人所難以想象。哥白尼、愛爾維修等人的書被下令焚毀;斯賓諾莎、霍布斯、伏爾泰、拉·美特利、狄德羅等人為此坐牢或者流亡他鄉(xiāng);布魯諾甚至被活活燒死!當時,和這個觀點相對立的、占統(tǒng)治地位的觀點認為,世界的本原不是物質的,而是精神的;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按照神的意志產生,并由神的意志決定和安排的。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這個乍看上去同人們的直接利益無關的問題,為什么會引起如此激烈的斗爭呢?原來,宗教神學關于世界本原問題的唯心主義回答,是封建制度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在這個制度搖搖欲墜的時候,更需要這根精神支柱的撐持。封建統(tǒng)治者是以神的名義實行專制統(tǒng)治的,否認神的存在和決定作用,意味著從根本上動搖封建統(tǒng)治的思想基礎。前面提到的思想家們的理論,反映了時代發(fā)展的客觀要求,體現(xiàn)了新興的資產階級沖破封建羅網,發(fā)展生產、發(fā)展科學文化的強烈愿望。這種理論就是唯物主義觀點。看上去抽象的哲學論爭,是嚴酷的政治斗爭的一種反映。無怪乎那些進步的思想家的遭遇會令人如此悚然了。
對世界本原問題的唯心主義回答,除了上述宗教神學觀點以外,歷史上還有許多種,大體可分為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兩類。
客觀唯心主義認為,世界是由脫離人而獨立存在的某種精神因素決定的。例如著名的古希臘唯心主義哲學家柏拉圖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理念”,現(xiàn)實世界的萬事萬物不過是“理念”的影子。近代德國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黑格爾說,世界的本原是“絕對精神”,這種“絕對精神”發(fā)展到一定階段,才產生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不過是這種“絕對精神”的“外化”或表現(xiàn)。我國宋代有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朱熹等人認為,“理”是世界的本原,所謂“理在事先”。宗教也是客觀唯心主義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
主觀唯心主義者認為,只有自己的感覺是世界上唯一真實可靠的東西,個人意志決定一切。如著名的主觀唯心主義者貝克萊說:“存在就是被感知”;馬赫說:物質是“感覺的復合”;我國古代的孟子說:“萬物皆備于我”;王陽明說:“天地萬物皆在吾心中”。這些,就是主觀唯心主義者回答世界本原問題的最典型的說法。
兩種唯心主義的說法不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顛倒物質和精神的關系,把精神當作世界的本原。這種唯心主義的觀點,開始產生于人們對自然現(xiàn)象,特別是對精神現(xiàn)象的愚昧無知。在原始社會,生產力十分落后,人們的認識水平也非常低下,解釋不了復雜的精神活動,不自覺地把它神秘化、絕對化,當成了獨立和普遍存在并能支配萬物的東西。
后來在階級社會里,統(tǒng)治階級為了把自己的意志神圣化,便有意識地支持和利用各種唯心主義思想。孔夫子在世時,曾有人問他應怎樣事奉鬼神,他回答說:“沒有能事奉好活人,怎么能談得上事奉鬼呢?”據(jù)《論語》記載,孔子平常不怎么談論怪異和鬼神的事,看來他自己對鬼怪是持保留態(tài)度的。可是他又要求“祭神如神在”,不管有沒有神,祭神必須虔誠。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周易》一書早道出了其中的奧秘:“圣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自然科學的成果證明,世界是物質的,精神現(xiàn)象是在一定的物質條件下派生的。
精神現(xiàn)象并不是普遍存在的。以太陽系為例,太陽以它的光和熱為地球上生命的存在、從而也為精神現(xiàn)象的存在提供了條件,但這個大火球本身不可能存在任何生命形態(tài)。在九顆行星中,離太陽最近的水星實際上并沒有水,它很熱,又沒有大氣,因而沒有生命存在的可能性。金星的表面溫度也高達500℃,所有的水都變成了云,也不具備生命存在的條件。而比地球離太陽稍遠的火星,實際上卻很冷,其南極溫度不高于—123℃,形成了可能是由固態(tài)二氧化碳構成的“冰帽”,很難想象這里會存在生命。至于其他行星,條件更加嚴酷,高等動物、精神現(xiàn)象都談不到。據(jù)推測,地球可能是太陽系中唯一存在生命及精神現(xiàn)象的星球。
精神現(xiàn)象也不是從來就有的。三十多億年以前,地球上不存在生命;而三百多萬年以前,地球上不存在人類。人類是在生物進化的過程中形成的。人類所具有的精神現(xiàn)象的歷史,更是地球發(fā)展史上一個短暫的階段。有人作過這樣一個比喻:如果將人類目前所知道、尚有爭議的宇宙發(fā)展史上最早的事件——發(fā)生在150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作為起點,把現(xiàn)在作為終點計為一年的話,那么,銀河系是在這一年的5月1日形成的;太陽系是在9月9日產生的;地球誕生于9月14日;而具有意識和自覺能動性的人類則是在這一年的最后一個月的最后一天晚上10時30分才出現(xiàn)的。在這個縮小了的比例中,所知物質存在的時間同精神現(xiàn)象存在的時間比,是一年比一個半小時!
當然,我們不能得出結論說,地球上的生命及精神現(xiàn)象在宇宙中是獨一無二的。但可以肯定,生命、精神現(xiàn)象是在一定自然條件下形成的,它不能脫離物質而存在,也就不可能成為世界的、宇宙的本原。
這種唯物主義的觀點,是與自然科學所揭示的客觀真理相一致的。所以恩格斯說:“世界的真正的統(tǒng)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質性,而這種物質性不是魔術師的三兩句話所能證明的,而是由哲學和自然科學的長期的和持續(xù)的發(fā)展來證明的。”
雖然唯物主義者很早就意識到物質先于精神而存在,但對于物質,在不同的時代,又有著不同的理解。
古代的樸素唯物主義者,試圖尋找一種或幾種原初的物質來解釋多種多樣、千變萬化的物質形態(tài)。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就認為,火是這樣的原初物質。他說:“世界不是任何神創(chuàng)造的,也不是任何人創(chuàng)造的,它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永遠是一團永恒的活火。”我國古代有人認為水是世界的本原:“水者,何也?萬物之原也。”(《管子》)另外,把金、木、水、火、土這“五行”作為世界本原的看法,是比較流行的。這些看法帶有直觀和猜測的性質,它正確地堅持了世界的物質性,但也反映了當時認識水平的局限。
到了近代,隨著科學的發(fā)展,人們對物質的認識有了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入的了解。但是,有一個時期,由于形而上學思想的影響,人們把對物質的認識局限在已知的某些具體屬性上,例如認為原子是構成物質的最小單位,它是不可分、不可入、絕對不變的等等。19、20世紀之交,物理學發(fā)現(xiàn)了一系列物質的新特性,發(fā)現(xiàn)原子并不是不可分、不可入、不變化的。這些新的發(fā)現(xiàn),使一些自然科學家產生了思想混亂。唯心主義者便乘機以此來否定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說:“物質消失了。”可見,形而上學地理解物質概念,把它理解為已知的某個具體屬性,是不能解釋復雜多樣的現(xiàn)象,不能說明和指導科學的新發(fā)現(xiàn)的。
辯證唯物主義概括自然科學不斷發(fā)展的成果,在與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斗爭中,明確了科學的物質定義:“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列寧語)這個定義指出了物質根本的和普遍的特性是客觀實在性,也概括了目前尚未被認識,將來會被認識的所有事物及其屬性。
著名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說過:“物質的實體從來就是‘無神論者的至友,這一點是無需多說的。他們的一切古怪系統(tǒng),都明顯地、必然地依靠它;所以一旦把這塊基石去掉,整個建筑物就不能不垮臺。”這話雖是在攻擊唯物主義時說出來的,卻的確是個事實。承認世界的物質性,是一切唯物主義、當然也是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基礎,是我們想問題、辦事情的根本出發(fā)點。
問題在于,理論上承認唯物主義的原則是一回事,在實際生活中按照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來認識和改造世界卻是另一回事。我們不少同志口里說的是辯證唯物主義,但實際做的卻有不少是墮入唯心主義的事情。“文化大革命”中唯心主義的精神萬能等貨色恣意橫行,其荒唐和悖理,簡直就是對人類常識的挑戰(zhàn)。在這些東西被批判了之后,也還有人不自覺地否認物質的決定作用,把精神看作似乎是可以脫離物質、先于物質而獨立存在的東西。可見看上去如此簡明的真理,在復雜的生活中要想真正堅持它,不僅需要智慧,有時,還需要很大的勇氣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