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景揚是一位著名的遺傳育種專家,領導著我國太谷核不育小麥的研究工作。然而有誰知道,他曾經是身居海外家富萬貫的巨商。為報效祖國,他在近中年之際,不惜半路出家,以旁聽生的資格,努力叩開了科學的大門,并終于干出了一番事業。他的人生之路,能回答今天的年輕人普遍關心的問題:人應當追求什么?應當為什么而獻身?
為報國棄商求學
鄧景揚早年僑居在越南西貢市。因年幼喪父,受生計所迫,他中學還沒念完就輟學從商了。先在鄉鎮上的一家雜貨店里當小店員,老板叫干什么就得干什么,生活非常清苦。后來,由于他能干,做起了商業經紀人。不久又和幾個同學在西貢市開了個小店,日積月累,努力奮斗,發展成一個在香港、金邊、海防等地都設有分公司的大進出口公司。他任公司總經理,擁有幾百萬巨資,稱得上是海外商界中一位頗有名氣的人物了。1948年,他西去歐洲,在法國和瑞士一面經商,一面進修經濟學。
對于這樣一個從艱苦中奮斗出來的華僑,他已有了財產、地位、名望,似乎無所求了。這時,新中國誕生了。社會主義的祖國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耀眼光輝,深深激發了鄧景揚的愛國熱情,使他看到了祖國的美好希望。作為一個華僑,本是四海為家的。但是沒有國,何有家?祖國正需要建設,他又怎能安于自己的小家?他向往祖國建立的美好制度,他想為這個制度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鄧景揚毅然決定回歸祖國參加建設。
可是,回國應該做些什么才對祖國的用處更大一些呢?鄧景揚認為,中國要求得真正的獨立,不能再象過去那樣,吃、穿、用樣樣都仰求外國。為此,發展農業是最根本的。祖國的幅員遼闊,耕地面積也不少,如果每株小麥和水稻都能多結出幾粒籽兒,每株棉花能多結出兩三個棉桃,那經濟收入就不計其數。這比起建工廠、辦商業甚至見效更快。“對!干農業。”鄧景揚決定了:放棄經商,改學自然科學。多少年來,我們的海外僑胞,因故中途棄學經商者大有人在,可是象他那樣為了祖國而棄商求學的,卻實為罕見。他的選擇,出自他要報效祖國的一片熱忱之心。鄧景揚詼諧地和朋友們說:“盡管我的經濟學學得不錯,做經紀人或做總經理都可以撈到很多錢,但是卻不能讓土地多長出糧食來。如果整天只知道往錢眼里鉆,到底有什么意義呢?”
旁聽生獲博士銜
鄧景揚起初想進瑞士的農校學習農業生產技術,以后當個農業工程師。但那里的農校,只招收青年人,根本不要他這樣的“老學生”。他已是三十多歲的人了,怎么辦?鄧景揚進行了多方努力,1952年,以一個旁聽生的資格,踏進了日內瓦大學的校門,開始學習自然科學。他年紀大,基礎差,學習中困難重重。但是報國之心鞭策著他。于是,一個習慣于花花世界,經常出入于燈紅酒綠場所的商人,竟然在數年之中完全放棄了各種娛樂活動,那怕深夜攻讀中幾次勞累暈倒,也欣然無怨。
有志者,事竟成。鄧景揚終于在1957年考取了日內瓦大學自然科學學士。這所有近四百年歷史的歐洲著名大學,他是第一個以旁聽生資格考取這個學位的人。此后,他一邊任教,一邊繼續鉆研,又在1959年榮獲了該校的自然科學博士學位,并先后發表了5篇科學論文。在他的博士論文中,他提出營養物質與開花物質互相制約的新觀點,被國際上稱為“鄧氏理論”,經常在國外書刊中被引用。
愿將才智多報國
鄧景揚學成之后,著手準備回國。他的導師、日內瓦大學科學院院長蘇達(F·Chodat)教授聞訊后極力挽留。但當他聽了鄧景揚反復說明“新中國正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很需要人材。我是中國人,一定要回國效力”之后,也深為鄧景揚的愛國熱情所感動,不僅不再勸阻,還引以自豪地說:“你是我們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我們為有你決心回到你的祖國去工作而感到榮幸。在新中國,雖然條件差些,可有著廣闊的前景,你會很有作為的。”就這樣,鄧景揚又一次放棄了舒適的生活環境和優越的工作條件,于1960年春,攜帶著種子和儀器,踏上了歸國的路程。
當他回到了向往巳久的祖國,祖國正面臨著嚴重的經濟困難。這期間,他家里有時8個月也見不到一個雞蛋,有時還要到地里挖野菜。生活條件一下子變得很差,但他既不灰心喪氣,也沒有埋怨之情。他相信,困難是暫時的,能和祖國人民一起共患難,在他是一種驕傲。尤其是十年浩劫后的近幾年,他看到一些歸僑科技人員,因種種原因重新離開了祖國,心里總感到十分惋惜。碰上回國探親的親友勸他遷居國外時,他就搖搖頭說:“祖國要實現四個現代化,更需要我們每一個科學工作者獻出自己的聰明才智,如果在祖國困難之時,我們離開了她,不是違背了自己的初衷嗎?”他堅持留在國內,這是他的祖國,他要為祖國貢獻自己的一切才華。
鄧景揚在國外原是研究植物開花生理的。回國后重點研究小麥,取得不少成果。當我國太谷核不育小麥——世界上過去從未發現的一個小麥雜交工具——被發現后,他就立刻開始了如何廣泛運用它的研究。這項研究,將革新和發展常規的育種方法,引起農業生產和遺傳學理論上的革命,展示出現代化育種的新方向。為了早日使這項研究為祖國的現代化農業做出應有的貢獻,他不顧年事巳高,來往于全國各地的協作科研單位,領導協作攻關。他還把家里準備買電視機的錢都拿了出來,買儀器和試驗物品。他充滿信心地預計,這項研究,在今后的兩三年內就能看出苗頭。現在的鄧景揚是老當益壯,有著江河奔流一瀉千里的勁頭。他要把被十年浩劫耽誤的時間補回來。為此,去年他到國外講學和進行科研交流,因要趕在麥收之前回北京,連順道到香港探望闊別四十多年的親屬的機會也放棄了。他夜以繼日地發憤工作,已將一切時間和心血全部傾注于祖國的科研事業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