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鐘樸
在黨的十二大政治報告中,談到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系時,引用了馬克思一八五七——一八五八年經濟學手稿中的一段重要論述。這個手稿在一九三九年用原文(德文)在莫斯科發表時編者給加了一個標題:《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草稿)》,從此便以《大綱》為標題聞名于世。這個手稿現在收入我國近年翻譯出版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上下冊)中。
我們知道,馬克思開始研究經濟學,是因為從四十年代初期主編《萊茵報》時遇到了要對物質利益問題發表意見的“難事”。在四十年代,馬克思和恩格斯一道共同研究和制定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同時已著手認真研究經濟學,寫了一些著名的經濟學著作。除《共產黨宣言》以外,馬克思還寫了《哲學的貧困》和《雇傭勞動與資本》等書,此外,在研讀各種經濟學著作時寫了大量的筆記。
一八四八年的革命打斷了馬克思的經濟學研究。革命失敗后,馬克思流亡在倫敦。這時他一方面親自考察英國這個最發達的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現實,一方面在英國博物館里研讀了大量的經濟學文獻,作了詳細的摘錄。他在研究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見解。當馬克思已經積累起大量材料時,一八五七年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爆發了經濟危機。馬克思估計到革命形勢的到來,打算盡快把自己的理論制定出來,以滿足工人階級革命的需要。于是,他在貧病交加中夜以繼日地從事這一經濟學手稿的寫作。
這部手稿是馬克思對自己近十五年的經濟學研究成果的第一次總概括,也是《資本論》的第一個綱要式的草稿。按照馬克思自己的說法,這個手稿不是為了付印,而是為了自己弄清問題而寫的。因此,我們研讀這個手稿,就象被引進了馬克思的“創作室”一樣,可以看到馬克思的一些著名經濟原理是怎樣逐步制定出來的。
找到了資產階級財富的細胞形式
馬克思自己說過:“當然,在形式上,敘述方法必須與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須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種發展形式,探尋這些形式的內在聯系。只有這項工作完成以后,現實的運動才能適當地敘述出來”。①可以說,一八五七——一八五八年經濟學手稿更多地反映的是馬克思的研究方法
從這個手稿中可以看出,馬克思并不是一開始就找到商品這個資產階級財富的細胞形式的,而是經歷了一個探尋過程。這個手稿總共寫在八個筆記本上(標號為M.I-VII)。手稿的開始是一篇著名的《導言》,單獨寫在“M”筆記本上。這篇《導言》對于馬克思將要寫的經濟學巨著的研究對象和方法作了精辟的說明。我國讀者對這個《導言》比較熟悉,這里就不多說了。
《導言》后面,接著是《貨幣章》,寫在第I筆記本和第Ⅱ筆記本的前半部分。再往后是篇幅最大的《資本章》,是這個手稿的最主要部分,從第Ⅱ筆記本的后半部分一直寫到第Ⅶ筆記本。在手稿的最后一頁上,馬克思才寫了第一章的開頭。這一章的標題不是《商品》,而是《I.價值》。到這時馬克思才回過頭去把前面的《貨幣章》和《資本章》分別標上Ⅱ和Ⅲ兩個羅馬數字。這說明,馬克思讓那兩章變為第二章和第三章。這一手稿開始是從分析貨幣問題寫起的。但貨幣所以存在,是商品矛盾發展的結果,所以馬克思到后來補寫了第一章,而把貨幣改為第二章。在標題為《價值》的第一章中,開頭第一句話就是:“表現資產階級財富的第一個范疇是商品的范疇。”這就預示著,馬克思將來的《資本論》要從分析商品開始。因此,這個手稿反映了馬克思尋找這個細胞形式的過程。
最初的寫作計劃
從這個手稿中還可以看出,馬克思后來寫成的《資本論》,并不是馬克思計劃中的經濟學巨著的全部內容,而只是一部分內容。馬克思在寫作這一手稿的過程中,不時地擬定他的未來著作的計劃。如果把馬克思這個時期前前后后寫的各個計劃歸納一下,可以看出馬克思的經濟學著作計劃共包括六冊,而第一冊《資本》又包括四篇。這個計劃大致如下:
第一冊《資本》
[緒論性篇章:(1)商品;(2)貨幣]
第一篇《資本一般》
(①資本的生產過程;②資本的流通過程;③兩者的統一,資本和利潤)
第二篇《資本的競爭》
第三篇《信用》
第四篇《股份資本》
第二冊《土地所有制》
第三冊《雇傭勞動》
第四冊《國家》
第五冊《對外貿易》
第六冊《世界市場》
由此可見,馬克思本打算從細胞形式分析起,一直闡述到世界市場這個包羅萬象的世界。而后來的三卷《資本論》只相當于上述計劃的第一冊第一篇的內容,即只相當于經濟學中一般原理的部分。至于以后的各篇各冊為什么沒有寫,一直是中外學者們爭論的問題。有人主張馬克思后來改變了計劃,有人則主張馬克思沒有寫完。這些問題至今沒有得出結論。
在論戰中揭示貨幣的本質
這個手稿的主要意義在于,馬克思第一次制定了自己的科學的勞動價值理論和剩余價值理論。在《貨幣章》中,馬克思是從批判蒲魯東派的貨幣理論開始制定自己的科學理論的。蒲魯東派的改良主義思想當時在工人運動中頗有影響。他們認為,資產階級社會中所以發生經濟危機,是由于金銀貨幣占居特權地位,只要廢除貨幣的特權地位,好象就能消除資本主義的“弊病”。所以他們主張實行銀行改革,改用什么“勞動小時券”代替貨幣,以為這樣不觸動資本主義制度本身,就能變革社會。馬克思批判了他們這套荒謬主張,指出貨幣的存在是由商品本身的矛盾造成的。而商品所以有二重性,又是由于資產階級社會中勞動具有二重性造成的。商品生產者的勞動直接地是私人勞動,這種勞動的社會性必須在市場上才能表現出來,商品的價值必須在市場上才能得到實現。這樣,商品使用價值和價值間的矛盾就必然要求產生出貨幣來。可見,蒲魯東派想保留商品而廢除貨幣的主張純屬無稽之談。馬克思第一次科學地回答了商品和貨幣之間的關系,制定了自己的勞動二重性的理論。這是馬克思思想的卓越成果,正象馬克思自己所說,商品中包含的勞動二重性的理論是“對事實的全部理解的基礎”。②
馬克思探索到了貨幣的本質和起源。在金錢萬能的資本主義社會里,正象馬克思很風趣地指出的,因為研究貨幣問題而發瘋的人比因為戀愛而發瘋的人還要多。很多人看不透金光閃閃的貨幣的本質是什么,只有馬克思才科學地指出,貨幣無非是起一般等價物作用的商品而已。馬克思一步一步地研究貨幣的逐漸發展,探索貨幣隨著生產和交換的日益擴大而執行的各種職能。馬克思還詳細考察了從希臘羅馬時代起直到近代為止的貨幣史。為了考察金銀為什么適于充當貨幣,詳細摘引了有關金銀的物理和化學性質以及金銀礦開采的大量科學資料。從這里也可以看到,在《資本論》中論述商品和貨幣的篇幅不大的章節,是建立在豐富的科學資料基礎之上的。
剩余價值理論的初步制定
在《資本章》中,馬克思解決了他研究的中心問題,即揭示資本主義剝削的本質和機制,初步制定了剩余價值理論。我們知道,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李嘉圖等人的理論后來破產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他們不能解釋工人和資本家之間的交換為什么既符合等價交換的價值規律,又能夠產生出剩余價值來。結果被他們的論敵逼得無路可走,使李嘉圖學派解體。而馬克思以商品二重性的理論為依據,科學地論證了工人和資本家之間的交換關系,闡述了這種關系既符合價值規律,又會產生出剩余價值來。馬克思把這種關系分為兩個過程,首先在勞動市場上,資本家購買的是工人的勞動能力,勞動能力的價值就是工人生活和養育后代的費用。資本家購買勞動能力時是等價交換。然后進入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資本家使用勞動能力,讓工人勞動,而工人在勞動中不僅創造出自身的等價,而且為資本家階級創造出剩余價值來。可見,資本實際上是在等價交換的假象下不付等價物而無償占有他人的勞動。這樣,馬克思就在經濟學史上第一次創立了科學的剩余價值理論。這個剩余價值理論和唯物主義歷史觀一起,是馬克思一生對人類的兩大貢獻,由此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了科學。
馬克思從揭示剩余價值的秘密開始,一步一步地探索了資本主義矛盾的多方面的發展,論證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并必然為更高的社會所代替。
值得發掘的理論寶庫
馬克思在這個手稿中寫下的許多思想,后來在《資本論》中并沒有得到進一步的發揮。這個手稿是很值得我們認真發掘的理論寶庫之一。例如,黨的十二大政治報告中引用的那段有關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系的論述,就是馬克思在《資本主義生產以前的各種形式》這一節中,考察從原始社會起到資本主義為止的各種社會形態下所有制的演變時寫的。
這個手稿包括有科學是生產力的思想。其中寫道:“科學這種既是觀念的財富同時又是實際的財富的發展,只不過是人的生產力的發展即財富的發展所表現的一個方面,一種形式。”③又寫道:“自然界沒有制造出任何機器,沒有制造出機車、鐵路、電報、走錠精紡機等等。它們是人類勞動的產物,是變成了人類意志駕馭自然的器,官……它們是人類的手創造出來的人類頭腦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識力量。固定資本的發展表明,一般社會知識,已經在多么大的程度上變成了直接的生產力”。④人類要想駕馭自然,征服自然,就要有知識、懂科學。而科學一旦運用于實際,就會變成“直接的生產力”。社會越往前發展就越是如此。
這個手稿中還論述了節約時間是首要的經濟規律這一重要思想:“時間的節約,以及勞動時間在不同的生產部門之間有計劃的分配,在共同生產的基礎上仍然是首要的經濟規律”。⑤這段話是極為精彩的論述。這雖然是針對共產主義社會而言的,但對于大干四化的我國人民來說,其精神是同樣適用的。任何真正的節約,歸根到底都表現為時間的節約。換句話說,等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勞動時間的節約,意味著自由時間的增加,人們可以利用這些自由時間更好地學習,提高自己的本領,反過來能夠進一步提高生產率,社會的發展也就會更快。
手稿中關于共產主義下的勞動的論述也是很有教益的。空想社會主義者們曾經認為,共產主義社會中的勞動會是一種娛樂和消遣。而馬克思依據大生產的發展趨勢預見到,在將來的共產主義社會中,勞動將不再象階級對立的社會中那樣是“外在的強制”,但同時,“這決不是說,這種勞動不過是一種娛樂、一種消遣,象傅立葉完全以一個浪漫女郎的方式極其天真地理解的那樣。真正自由的勞動,比如作曲家的勞動,同樣也是非常嚴肅的事情,精力極其緊張的活動”。⑥
總之,這個手稿也象馬克思的《資本論》一樣,能使我們受到多方面的啟發和教育。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譯,人民出版社出版。上冊,一九七九年三月第一版,〔精〕1.65元;下冊,一九八○年八月第一版,〔精〕1.85元)
①《資本論》第一卷第二版跋,《馬恩全集》第二十三卷第23頁。
②《馬恩全集》第三十一卷第331頁。
③《馬恩全集》第四十六卷下冊第34-35頁。
④《馬恩全集》第四十六卷下冊第219-220頁。
⑤ 同上,上冊第120頁。
⑥《馬恩全集》第四十六卷下冊第1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