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壽康
一九三○年代初(對日抗戰前),余在武漢國立武漢大學任教,擔任中國哲學史講座。當時編有講義,三年成書,名《中國哲學史通論》,由前輩夏丐尊先生題簽,在上海開明書店出版發行,時在一九三六年左右,直至解放后開明改組,停印為止。屈指至今,本書停印,蓋已三十余年。
此次承三聯書店當局大力支持,得以重新付梓問世,衷心十分感謝!
查本書內容平平,但觀點卻與當時各家不同,主以唯物辯證法闡述我國歷代各家之思想。余以經濟學,素非所習,然對馬克思所創唯物史觀及唯物辯證法等理論甚感興趣。嘗以為歐洲近代經濟學界有兩大偉人,一為亞當·斯密(Adam Smith,一七二三——一七九○) ,一為卡爾·馬克思(Karl Marx,一八一八——一八八三)。前者著《原富》(《On the Wealth》)一書(一七七六年出版),為資本主義經濟之經典。后者著《資本論》(《Das Kapital》)一書(一八六七年出第一卷第一版),為社會主義經濟之圭臬。十八世紀以來,歐洲先進各國,科學進步,機器發明,經產業革命,采自由經濟制(即亞當·斯密所主張者),工業發達,突飛猛晉,物質文明有長足之進展,人類生活獲得顯著之福利。然至十九世紀,資本主義經濟卻流弊叢生。其最大之流弊為貧富之懸隔與生產之過剩。前者為各國國內糾紛之淵源;后者為各國國際沖突之基本。馬克思目光如炬,洞燭隱微,提出挽救之策,以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至相當程度,必須徹底改革經濟制度,實施社會主義經濟,方得消除弊端,造福人類。此即所謂社會革命。而一般言之,社會革命之發生,世界落后國家有時反較先進國家為早。列寧以為此乃歷史發展的必然,無法避免者。
果如列寧所料,一九一七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國十月革命首告成功。我國自鴉片戰爭(一八四二年)以后,百余年間,國勢衰弱,經濟萎縮,無法振興,全國淪為列強之市場或殖民地,任憑宰割。幸有先知先覺,志士仁人,拋頭顱,灑熱血,在孫中山總理領導下,于辛亥年(一九一一年)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一九四九年又由于中國共產黨與毛澤東主席之領導,奮斗,完成民主革命,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F距解放勝利不過三十二年,然國家建設,進步神速,成就極大。最顯著者:如鐵路,自原有一萬二千公里增建至五萬公里,長江大橋建成四座,黃河大橋建成十四座,各省省會和自治區首府(除西藏拉薩外)皆可通車。如公路,增建至九十萬公里。如大小水庫筑成八萬個,西北一帶地下井掘成八萬口,黃河、淮河皆經整治,故農田水利大改舊觀。如石油,年產達一萬萬噸,煤炭年產達六萬萬噸,鋼鐵年產三千萬噸,電力增加年達六千萬千瓦。紡織品及谷物,年產量皆居世界各國之冠。其余政治、文教、科技、國防等等方面,亦成績輝煌,不勝枚舉。(讀者可參考各種中外統計資料)足見祖國自解放以來,為時雖暫,但因完全掙脫國際帝國主義、霸權主義之重壓,獨立自主,團結安定,而且路線正確,舉國努力,故大小建設所成就之業績遠超過去百余年之總和。目下祖國中興,生氣蓬勃,富強遠景已在目前,國人揚眉吐氣之日已經到來。際此盛世,凡我同胞更應淬厲奮發,對提高今后精神文明及物質文明作出更大之貢獻,而且在于未來,國人不應妄自菲薄,要使祖國之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居于整個世界人類先進之行列,發揚示范之作用。本書在距今四十余年前曾對全國知識青年多少發生啟蒙之影響。今當重版發行,作者年邁,未遑修訂,惟望全國青年今后在樹立正確、進步之世界觀與人生觀時作為參考資料之用,同時亦望學術界先進對本書內容之錯誤與缺點有所指正。是為序。
一九八二年七月二十五日于北京木樨地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