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怎樣認識張海迪的人生道路?應該怎樣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對貢獻與索取問題又該怎么看?究竟什么樣的生活才是值得追求的?
眾多的青年讀者參加了本刊第八期發起的“當代青年應該具有什么樣的人生價值觀?”的討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所見所聞從各個角度作出了回答。
海迪的人生道路是寬廣的
張海迪走的是“自我設計——奮斗成才——實現自我價值”的人生道路嗎?很多青年來信談了自己的看法。廣東一位武警戰士說:“海迪在奮斗成才的道路上總是根據社會和人民的需要來確定自己的目標:為了解除偏僻農村的病人的痛苦,她鉆研醫學;當她面對英文說明書上那陌生的單詞時,又想到自己應該學會外語,為人民做更多的事情。……”河南一位青年教師來稿認為,“海迪的設計、奮斗,都不是以自我為中心和歸宿,而是為了貢獻于人民和社會。海迪所走過的路并不是‘自我設計——奮斗成才——實現自我價值,而是‘人民需要——奮斗成才——為社會作貢獻。”
海迪為當代青年樹立了榜樣。從大量來稿中,我們看到:“兩肘下夾著拐杖混過二十七個春秋,一直無心上進”的病殘青年,看了海迪自學成才的報道后,決心奮起追趕;抱怨“命運之神啊,你為什么賜給我一顆苦果”的落選考生,被海迪事跡感動得熱淚盈眶;原先以為“人生在世,吃喝玩樂最幸福”的“幸運”女青年,對照海迪,發現了自己那“福氣”背后的空虛……
海迪幸福嗎?青年們的回答是肯定的。不少來稿談到,海迪并不是幸運兒。她不是靠“好機遇”取得成功的。她的幸福不在于出名,不在于得到人們的贊揚,而在于貢獻。江蘇馬兵說:“自幼癱瘓是張海迪的不幸,但她終于實現了‘為人民多做點什么的目的。對社會有所貢獻了,這就是張海迪的最大幸福。”
還有的青年讀者把海迪和潘曉作了比較,認為“潘曉追求的是所謂的個人價值、個人前途,那必然會失去前進的目標,導致‘人生的道路越走越窄的偏見,走入利己主義的歧途。而海迪把自己與人民群眾、與整個社會的命運和前途緊密聯系起來,考慮的是怎樣為社會盡力,人生道路自然是無比寬廣的。”
一支人人都在高喊“自我”的隊伍
決不會有戰斗力
“‘自我設計——奮斗成才——實現自我價值并不是尋求人生幸福的可行途徑。離開社會需要抽象地講人的價值,是錯誤的。”許多青年來信談到這一點。
廣東海琦認為,“自我設計——奮斗成才——實現自我價值”這個公式與薩特的存在主義價值觀非常相似。薩特離開了社會實踐去談自我設計、自我選擇。他的價值觀是主觀唯心主義的,因而是不足取的。
上海楊德林在信中說:“我同許多大學生一樣,曾經十分喜歡‘自我設計的口號,認為它是對十年動亂中貶低甚至摧殘人的價值的一系列做法的‘撥亂反正,但后來隨著思考的深入,我越來越感到這個口號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是行不通的。我們的一切(包括對成才目標的選擇)都不能不受客觀環境的制約。過于強調自我,必然忽視社會和時代的要求。當代青年奮斗成才的過程不應該是一個以自我為核心并不斷滿足自我的過程。今年暑假,我隨學校‘成才之路考察團采訪引灤戰士時,對這個問題加深了認識。許多戰士為了戰流沙、闖潛流,攻讀《地質力學》、《隧洞工程》,向科學要戰斗力,被譽為‘全能連長、‘穿山虎、‘機械大夫。他們一心撲在四化建設上,走的都不是‘自我設計的道路,而是在施工實踐中長本領、增才干,迅速成長的。一位工地副總指揮說得好,一支人人都在高喊‘自我的施工部隊決不會有戰斗力。”
應該怎樣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新疆劉濟在信中說,他是去年從大學畢業的,家鄉是天府之國四川。畢業分配時他申請到邊疆工作。他說:“我之所以要作這樣的選擇,是因為我覺得年輕人應該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我愛我的家鄉,我更愛我的祖國。我要把自己的青春毫無保留地獻給祖國的邊疆。”
看了惠松林《讓學歷和文憑提高我的價值》一文后,江西許銀燕來信說,選擇自學成才的道路是對的,但不能在這上面打個人小算盤,抱著轉調工作的動機去學習。要知道,學歷和文憑只能表明一個人的文化水平,職業也不是衡量一個人價值高低的尺度。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只要我們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踏踏實實地干,用自己的知識和才干為社會服務,人生就有價值。
不能只盯著個人那塊小天地
我們不應當把自己擺到同社會進行“等價交換”的天平上,斤斤計較個人的利益。鼓吹“合理利己主義”是近年來思想戰線上的一種精神污染。
大部分來稿不同意那種“既要貢獻,也要索取,不占便宜,但也決不吃虧,在自己的那塊小天地里盡力馳騁”的幸福觀。河南冀箐在來稿中寫道:“我們不是苦行主義者,并不鄙視個人物質生活。問題的關鍵是:我們為之奮斗的目標是共產主義,是讓全體人民都過上文明、現代、實惠的生活,而不是讓少數人去過這種生活。我們承認物質利益,但不是提倡享樂主義;我們需要吃、穿、住、行,但這絕不是生活的目的。”
人不能只為了自己而活著。湖北羅昌智說:“古代詩人杜甫尚有‘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愿望,難道我們這些生活在社會主義時代的青年人,只能求‘安得小樓一單元,舉家幾人盡歡顏么?置人民利益于不顧,成天為一已的私利去忙碌,是沒有出息的。”
為了建設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我們這一代人應當多作出些自我犧牲。廣東龔報優說:“要是我們的年輕一代都抱著‘決不吃虧、‘別人不要來妨礙我、‘憑良心干的信條在自己的小天地里‘盡力馳騁,追求個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上的情趣高雅,那么建設四化就是一句空話。”
四川黃正碧來信談到,前些年,她受“講實惠”思想的影響,對工作不那么熱心了。每天把家務安排得井井有條,小家庭是幸福的。“然而,精神上的空虛感卻向我襲來。我還年輕,為什么要把這寶貴的時光浪費在瑣碎的家務事中?難道就滿足于做賢妻良母嗎?我開始了痛苦的思索。海迪精神啟發了我,年輕人不能把眼光停留在自己那塊狹小的天地里。年輕人應該有遠大的理想,應該把自己的青春和人民、和共產主義事業連在一起。”
要做千萬人幸福的播種者
究竟什么樣的生活才是幸福的、有價值的、值得追求的呢?
不少青年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引用了果戈理的一句話:“如果有一天我對我們公共利益有所貢獻的話,我就覺得我是一個幸福的人了。”
要想成為幸福的人,就要立志做千萬人幸福的播種者。河南雪鴻說:“只有把個人幸福與社會需要聯系起來,明確自己工作的目的和意義,不以獲得狹隘的個人幸福為目的的人,才是幸福的、實實在在的人。”
一位大學生寫道:“由于社會的分工不同,各人能力的差異,人們對社會的貢獻就有大小之分。盡管如此,我以為只要你充分發揮了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做到有一分熱,發一分光,那么你就獲得了真正的幸福,你的人生也是有價值的。”
解放軍某部柏宗元說:“蒲東同志認為整日追求那虛無縹緲的崇高精神再幸福也沒有意思,我看不見得。我們的戰士樂意在邊疆吃苦受累,為的是祖國和人民的安寧幸福。這就是崇高精神的體現。戰士們是幸福的,因為‘能使大多數人幸福的人,他自己本身也是幸福的。”
河南農村青年杜有良說:“‘前人栽樹,后人乘涼,作為一個八十年代的青年,肩負著人民的期望,處于歷史轉變的關鍵時刻,想到的應是‘栽樹,而不是‘乘涼。”
“我們是祖國養育的兒女。我們要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出力。”這就是當代青年的心聲。
行動是諾言的最好證明。年輕的朋友,讓我們用自己的青春去填寫人生價值的答卷吧!
(“當代青年應該具有什么樣的人生價值觀”的討論告一段落,感謝支持討論的青年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