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季思
蘇軾有首《更漏子·送孫巨源》詞,它的上片是這樣的:
水涵空,山照市,西漢二疏鄉(xiāng)里。
新白發(fā),舊黃金,故人恩義深。
孫巨源名洙,《宋史》有傳。宋神宗熙寧年間,他因不滿王安石推行的新政,從汴京外調到海州去。海州舊屬東海郡,“水涵空,山照市”,就是形容海州的地理環(huán)境的。“西漢二疏鄉(xiāng)里”,指西漢宣帝時太子太傅疏廣和太子少傅疏受這兩叔侄的故鄉(xiāng)東海蘭陵縣,地在今山東鄒縣東南,跟北宋的海州不在一處。蘇軾在詩詞中每借題發(fā)揮,不必確考時地。但他把二疏的鄉(xiāng)里寫得這樣美好,用以襯托他們崇高的品德:重故人的交誼,輕世俗的財富,卻是掌握了《漢書·疏廣傳》的精神實質的。
這篇傳文并不長,但使我想起了三個問題:
先談第一個問題,疏廣是怎樣進身的。從傳文看,他少年好學,后來以教學成名,被征召入朝,逐步做到太子太傅。他的侄兒疏受,則因得中賢良方正科的科舉,逐步提升到太子少傅。從他在鄉(xiāng)里教學,招引了遠方學者,及后來輔導太子,為皇家所稱許看,他應是一個優(yōu)秀教師,靠自己的學術成就和教學效果上進,跟那些靠吹牛拍馬、走歪門斜道,鉆到統(tǒng)治集團里去的人物不同。當時,我國封建社會正在上升階段,宣帝一朝是西漢極盛的時期,宰相得人,政治比較清明,因此他們叔侄得以平民身份,官至太子太傅和少傅的地位。
再談第二個問題,疏廣是怎樣退身的。從傳文看,他們做太子的太傅和少傅,僅僅五年時間,功名事業(yè)達到了很高地步。在一般封建官僚,總是留戀功名、貪圖權勢,他為什么能夠急流勇退?這一是受了道家思想的影響,認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另一方面,怕功高身危,后悔莫及,這是總結了封建王朝的歷史教訓的。疏廣做太傅時,就因反對許伯、許舜想利用太子達到他們侵奪皇權的目的,得罪了外戚。后來,繼承他擔任太子太傅的蕭望之,就因反對弘恭、石顯,得罪宦官,被逼自殺。從這點看,他是有先見之明的,雖然他只能從個人安危打算。
最后談第三個問題,疏廣怎樣過好晚年生活,怎樣對待子孫。他的晚年是在跟故鄉(xiāng)親舊賓客游山玩水、飲酒作樂中度過的。但他寧肯跟親舊賓客把皇帝、太子賜給他的錢財花光,決不替子孫買田地住宅,卻是很有遠見的。其中有三點很值得我們注意。這一是他官至太子太傅,仍嚴格要求子孫,要他們憑自己的勤勞過平民的生活,不許他們憑父兄的特權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二是在封建社會,靠勤勞致富的少,憑剝削致富的多,你剝削的越多,就越招來人們的怨恨。“富者,眾人之怨也。”說明了這個道理。三是他認為多余的財富對子孫毫無好處,只有使他們越來越懶惰,越愚蠢。子孫資質比較好,本來可以奮發(fā)有為,由于財產(chǎn)多,可以坐享其成,就損傷了他們的志氣。子孫資質比較差,又有了可以供他們奢侈揮霍的財產(chǎn),就必然增加了他們的罪過。“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愚。”疏廣對當時豪門貴族對待子孫的愚蠢作法及其后果,作了高度概括。我們今天是可以從疏廣這些話里得到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