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佐英
你一定還記得電影《血,總是熱的》結尾時,羅廠長那一席慷慨激昂的演說吧: “沒有退路并不是壞事。當初打仗那年月,為什么人人拚命?就是因為沒有退路,不革命沒法子活嘛……有人說中國的經濟體制象架龐大的機器,有些齒輪銹住了、咬死了。可只要用我們的血做潤滑劑—這話已經說爛了,不時髦了,沒人要聽了。可無論如何,我們的血總是熱的!”
無疑,羅廠長是一位走在時代前列的才華出眾的改革家。盡管在實踐中遇到了重重阻力,但我們相信,歷史這架天平是公正的,它定能稱出改革對于今天的中國所具有的份量。
時勢造英雄。在歷史的進程中,每一個時期都有自己杰出的代表。當歷史陷入困境之時,必然會出現解脫困境的志士仁人,隨之而來的就是一場除舊布新的改革運動。
歷史按照自己固有的規律,盛衰交替,波瀾起伏。而革新家們總是站在歷史的浪尖上,“手把大旗旗不濕”。北宋年間,有位被列寧稱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的王安石,他面對岌岌可危的宋王朝,力排頑固派的進攻,說服年輕的宋神宗,采取一整套革新措施,在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方面取得了顯著效果。王安石雖然最后在改革成果被一一毀滅的悲哀中倒下,然而他立志改革的雄風卻永為后世傳頌。
凡稱得起改革的運動,終將是要勝利的。否則,歷史的車輪就要停轉,人類社會就無法前進,而這在歷史上是絕對不可能的。但是,在階級社會中,每一次改革都要付出血的代價,而且隨著歷史的進程,改革的成果往往又會付之東流。因此,“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就成了舊時代改革家形象的慘淡的寫照。
歷史一旦進入生產資料公有制代替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以后,情形就是另一種樣子了。這時的社會基本矛盾,就其性質來說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它不再表現為對抗性的階級斗爭,而是完全可以通過調整得到克服的人民內部矛盾。另一方面,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基本上是相適應的。至于舊社會遺留下來的腐朽經濟關系的殘余,社會主義完全可以通過強大的上層建筑的力量消滅和戰勝它們。
如此說來,不斷地解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調整、改革生產關系中某些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弊端,是促進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必然途徑。改革是社會進步的唯一出路。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帶領全國人民對于那些長期禁錮、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的和社會生活領域中的錯誤觀念和模式,進行了開創性的變革。這種旨在改革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以及一切不適應的管理方式、活動方式、思想方式的偉大行動,對于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實現四化來說,毋庸置疑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
而今,在農村,由于改變了“吃大鍋飯”的經營方式,實行以聯產承包為主的靈活多樣的責任制形式,極大地調動了八億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涌現出大批專業戶、重點戶和萬元戶,農民蓋樓房、裝電話、買飛機、購轎車,以前連想都不敢想的事,竟然在中國農村這塊貧窮了多少年的土地上奇跡般地出現了。
工業戰線,也從調整工業內部比例關系人手,逐步實行擴大企業自主權,實行經濟責任制,貫徹按勞分配原則,使整個工業體系重現生機。
而最重要的是,我們黨在改革的實踐中終于認識到了這樣一條真理:搞四個現代化,沒有知識,沒有知識分子的參加,那只能是烏托邦!
胡耀邦同志在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紀念大會的報告中,在談到重新學習的時候,引用了十九世紀德國著名化學家李比希的話:“化學正在取得異常迅速的成就,而希望趕上它的化學家們則處于不斷脫毛的狀態。不適于飛翔的舊羽毛從翅膀上脫落下來,而代之以新生的羽毛,這樣飛起來就更有力更輕快。”把社會主義社會的改革比做鳥的脫毛不是也很恰當嗎?
當前正在進行的改革是一部氣勢磅礴的歷史交響樂,改革者就是演奏家。年輕人,快投入這龐大的行列中,共同奏響時代的偉大樂章!
思考題:1。為什么說,凡稱得起改革的運動,終會取得勝利?
2。試分析我國當前各條戰線改革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