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劍琴
嬰幼兒中什么樣的胖瘦是異常現象呢?
嬰幼兒異常肥胖
凡與同年齡、同性別兒童的體重平均值比較,不超過20~25%的孩子,應視為正常;超過此幅度,則是異常肥胖。異常肥胖的情況有以下幾種:
一、食物性肥胖多因小兒食物過多,特別是糖類、脂肪食物過多,而活動過少所致,或有家族史。這種異常肥胖,有時伴有動作笨拙、氣促、易疲倦等情況出現,男性陰莖短小;有的因體態特殊,受到別人譏笑而在心理上精神上發生異常,如不合群、孤獨感等,但智力正常,身長和同年齡、同性別兒童的平均值大致相同,不伴有病理性癥狀。一般可通過調節飲食(包括禁零食和定餐定量),增加體力活動和身心鍛煉,即能恢復常態。
二、病理性肥胖多由于控制調節生長發育、代謝方面的臟器有了毛病。主要表現三個方面:
1,中樞神經性疾病:常見于肥胖性生殖無能癥和腦炎后遺癥。前者伴有身材矮小,顱內壓增高,并發尿崩癥;體態特殊,脂肪分布以乳房、下腹部及外生殖器附近為顯著,內外性生殖器官均不發育,男性幼兒睪丸比同年齡的細小,且常不下降;皮膚干燥、好脫屑,經常頭痛、嘔吐,視力障礙等。后者有腦炎病史及其他后遺癥。
2,皮質醇增多癥:主要表現頰、頦(即兩腮和下巴)肥胖而呈“滿月臉”,并有早發性痤瘡,另外,軀干上部也呈過度肥胖,尤以頸后與背部連接處特別顯著,呈“水牛背”形狀。肥胖處的皮膚有紫色斑紋,毛發(包括器毛)增多。但其體重并不一定比正常兒重。這種異常肥胖兒常伴有肌無力、發音粗,初期智力多正常,以后神情逐漸淡漠、呆滯,性格與年齡不相稱,顯得格外幼稚,骨質、血液和小便里的內含物均發生改變,應及早到醫院查治。
3,遺傳性肥胖發育障礙綜合癥,特點是肥胖,常伴有多指、趾或并指,或有其他畸形,皮膚細嫩,頭發稀少,身材矮胖,智力遲鈍。
嬰幼兒的異常消瘦
消瘦,在嬰幼兒階段,不能單純從體重增減幅度來理解。因為嬰幼兒時期體重有其特定階段的生理改變。出生后2~8日可出現生理性體重下降3~9%,最多不超過10%,恢復時間約為7~10天。此后,月平均增長600~800克,7~12個月齡平均增長400~450克。因此,周歲時應為出生時體重的三倍或稍多,二周歲應為出生時的四倍。二周歲后增加更慢,年平均約二公斤,可用簡單公式推算,即。(年齡x2)+8(公斤)。
超越上述幅度的體重下降,可視為“消瘦”。消瘦是否屬于病態?除個別體質性的代謝特殊,略低于上述幅度,而又不伴有其他征象的,不一定就是病態。但一般來講,如體重減輕到同年齡,性別的平均值10%以下,就應該引起重視,可認為是異常消瘦。異常消瘦的情況有下列幾種:
一,營養性消瘦多因嬰兒期喂養不規則或食物的質或量不當。如不及時糾正,到幼兒期則進一步惡化。如體重比同年齡、性別的平均值低15%,屬輕度營養不良,低于40%為重度營養不良,表現為皮膚松弛,干燥、蒼白,多皺紋,皮下脂肪少或完全消失,肌肉婪縮,行走年齡推遲,易出汗,睡眠不好、煩躁不安或寡歡玲漠,食欲不振,時有慢性嘔吐、水瀉,貧血,甚至頸和軀干部出現小出血點或大片紫癜。
二、慢性病性消瘦常見的有結核病、慢性消化不良、慢性腸炎、肝硬化、呼吸道病灶、泌尿道感染和寄生蟲病、瘧疾反復發作等。
三、器質性消瘦如兔唇、腭裂,食管狹窄、賁門弛緩、肥大性幽門狹窄或大腦發育障礙等,均可導致消瘦。
四、還有一種罕見的女性幼兒,開始是面部的脂肪逐漸消失,對稱性眼窩、兩頰明顯凹陷,后波及頸、胸、上臂皮下脂肪相繼減少,但肌肉發育正常,而下肢反較肥胖。一句話,就是脂肪在全身分布特殊,無其他病態。這種異常消瘦叫做進行性脂肪營養障礙,無特殊治療,亦不需治療。總之,發現嬰幼兒異常胖瘦,而又不明原因者,應到醫院作體格檢查,找出胖瘦原因,予以針對性治療,以免延誤兒童的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