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宇
蔡孝箴主編,張仁德、郭鴻懋擔任副主編的《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超脫俗套,以新價值的生產過程、流通過程和分配過程的統一作為全書的中心范疇。
確定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心范疇的前提條件是正確地把握社會主義發展階段和社會主義經濟的性質。所以,本書開篇論證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特征和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這一性質,由此而推出全書的中心線索。
在解釋新價值的內涵和地位時,作者指出,“社會主義勞動者的物質利益是社會主義經濟運動的決定性動力,而這一物質利益集中的表現為全部新價值或收入。價值范疇是社會主義經濟環繞其不斷運動和發展的核心。”不難看出,所謂新價值,是勞動者新創造的價值(v+m)。這個新創造的價值作為勞動者利益的集中表現,具有不少分割性,是一個整體,因而必須用某一述語來概括。這里,新價值范疇不僅新在它是新創造的價值,重要的是它反映了新型的社會主義經濟關系。社會主義經濟運動本質上是為了滿足勞動者的利益,因而新價值必然要在社會主義經濟運動中處于中心地位。
八十年代以來,我國的經濟學界在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中心范疇上,提出各種不同的見解,其中影響較大的是“社會主義必要產品論”,認為在社會主義條件下v是個人必要產品,m是公共必要產品,二者有區別,但都為勞動者所必要,所以應當用一個能夠表示(v+m)的統一性的范疇——社會必要產品(n)來概括,即(v+m)
這本教科書的目光也是集中在(v+m)上,但在理論觀點上與“社會必要產品論”有著重要區別。社會必要產品范疇是從實物形態著眼,還留有產品經濟的觀念的痕跡;而新價值范疇是從價值形態著眼,體現了商品經濟觀念。它克服了社會必要產品范疇的缺陷,使(v+m)的研究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
在思想觀念更新的同時,是研究方法上的更新。這本書在研究方法上運用了比較方法和數學方法。他的比較研究的主要對象是蘇聯和東歐各國的經濟理論。因為蘇聯東歐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直接以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作為研究對象,是各國社會主義經濟實踐的理論概括,因而對于我們的比較和借鑒來說有著很強的可比性和直接性。另一原因是,近些年來東蘇經濟理論在我國的影響比較大,如蘭格、布魯斯、錫克、科拉奇、科爾內等。應該說,它所采用的比較方法正是這一學術思潮的產物。
本書所運用的數學方法反映了政治經濟學發展的趨勢,而且有益于理論向深度拓展。
為了分析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實現程度、企業經濟效益、個人必要價值量及其分配、收入和收入率、消費基金最低限額、增長率和積累率及二者與資金占用的關系等一系列問題,建立了數學模型,運用代數方法進行論證。這不僅使理論敘述變得簡煉,而且使各種變量之間的關系一目了然。此外,在討論價格與供求的關系問題時,作者運用幾何方法分析各種曲線之間的關系。其中頗有新意的是用來表明浮動價格對供給和需求的調節作用的圖像(見該書170頁)。這個圖像清楚地說明了浮動價格的職能,說明價格浮動幅度一定要適應才能使供求趨于平衡。
在分析一些實證性問題時,作者引用了一些實際經驗數據,運用統計分析的方法,對實踐結果作了理論概括。諸如上述各種數學方法的運用,使一些基本觀點得到了精確化,提高了這些理論的科學性和實用性,因而為全書增輝不少。
這本書在思想和方法更新的同時,在一些理論問題上也有所突破。以價格形成和生產性勞動為例。
在價格形成機制上,作者提出了一個新的經濟變量,即收入率,認為,隨著收入率的平均化而形成社會主義生產價格(見第五章)。“收入率D′就是產出與投入之比。”(第211頁)。這里,產出是指新價值v+m,投入量是c+(v+m)。產出即企業收入,它大于利潤,投入則大于企業成本。因為c是一次性投入而分多年逐步消耗。因此,收入率既不同于利潤率,又不同于成本收入率。作者認為,收入率反映公有制企業的生產動機和經濟效益,是社會主義制度下按比例分配社會總勞動的特有經濟機制。通過部門之間的競爭使收入率平均化,從而形成的社會主義生產價格是具有特定的內涵的,它與通常所說的以利潤率平均化為前提而形成的生產價格有性質上的區別。這一觀點令人耳目一新。它的提出;可能有助于解決了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中長期爭論的一個高難度問題。
在社會主義生產勞動問題上,作者運用“生產勞動一般”和“生產勞動特殊”的馬克思主義原理來考察社會主義的現實狀況,認為不僅工業、農業等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而且從產品成型后直到它進入消費之前的各個環節上的勞動都屬于生產性勞動。這一基本觀點在全書各有關之處都得到了論證和發揮。(見第十三章第一節,第十章第三節,第六章第三節)。
在中心范疇、研究方法和理論上的創新構成了這本教科書的明顯特點。但是它也有許多不足,如在體系的框架上受原有束縛,在經濟運行問題上,尤其是在微觀經濟機制上談得不充分,企業理論太少也是一不足。
(《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蔡孝箴主編,張仁德、郭鴻懋副主編,天津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八月第一版,4.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