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俊度
推動歷史前進的精神,是一種偉大而永恒的精神。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感召下,盡管70年過去了,人們并沒有淡忘“五四”,相反,卻是以極大的熱情紀念著它。這與其說是對歷史的留戀和反思,不如說是對現實的希冀和寄托。
如何在今天繼承和發揚“五四”精神?對青年來說,我覺得要確立三種意識:
一是緊迫意識。70年前的中國是個黑暗的中國。70年過去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當今的世界競爭激烈,你在發展,人家也在發展。如果我們把視野拓寬,冷靜客觀地去看世界,就會發現我們跟發達國家的差距是很大的。去年夏天,我有機會到加拿大去考察,那里的老百姓平均每月收入2000~2500加元(1加元等于0.8美元),而我們呢?一般不過20~30美元。差距之大是顯而易見的。說實在的,作為一名地方黨委領導,置身異地,我的心里充滿了內疚和不安。為什么人家的收入水平這樣高?說到底還是他們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比我們高。這其實并不是什么深奧的道理,但是恰恰在這一點上,我們過去走過不少彎路。嚴峻的現實已經告訴我們,如果不發展生產力,談什么愛國主義,談什么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都是空的。不發展生產力,我們就會越來越落后,直至被開除球籍。這絕不是危言聳聽。因此,發展生產力,縮短跟世界先進國家的差距,是每一個中國人,尤其是青年人的歷史使命。我們一定要在這個問題上樹立一種強烈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二是機遇意識。落后并不意味著喪失了生存發展的可能。縱觀世界經濟發展史,人們可以看到,只要善于把握機遇,在較短時間內一躍成為經濟發展較快的國家也不是不可能的,日本是這樣,亞洲“四小龍”是這樣,泰國和印度也是這樣。我們蘇州人常愛講“風險與希望同在,困難與機遇并存”,我們蘇州經濟的發展,特別是鄉鎮企業的發展,實際上就是善于在困難中捕捉機遇的結果。雖說落后與機遇是辯證的、相對的,但是,機遇卻從不光顧無準備的頭腦。機遇并不常有,它往往是“稍縱即逝”,因此,抓住機遇十分重要。大家知道,在世界經濟發展中,隨著勞動費用條件的變化,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正在不斷調整,勞動密集型產業總是向勞動費用低的地方轉移。在這種轉移過程中,曾先后出現過兩次對我們有利的機遇,但都被我們喪失了。現在,我們正面臨著又一次新的轉移。如果說第一次轉移是由于我國那時處在封閉狀態無法利用,第二次轉移由于10年動亂無力利用,那么,對第三次轉移我們無論如何不應再錯過了。改革開放已經給我們國家的發展提供了最好的機遇,青年一代完全可以在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建功立業中大有作為。青年朋友當好自珍惜。
三是挑戰意識。改革是我們擺脫落后的希望所在,改革又是一場利益關系的重大調整,是一個長期的痛苦的過程。改革要求我們青年一代要敢于向舊的習慣勢力挑戰,向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陳規陋習挑戰。在“五四”運動中首先覺醒的是青年,青年在“五四”運動中不怕流血犧牲,充分顯示了偉大的革命精神和力量。作為當代青年,在投身改革中首先要丟掉患得患失的思想,不要怕冒風險。改革還要求我們具有遠大的膽識和目標,確立科學的世界觀,克服急功近利的不良思想傾向,多學點馬列主義和文化科學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和文化素質,以適應和能夠迎接挑戰。世界向我們挑戰,我們向世界挑戰,這是當代青年應有的胸懷。時代呼喚著你們,拿出勇氣,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