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士昆
戲臺聯語,是楹聯的一種,多蘊含戲理和人生哲理,集文學與戲曲藝術于一體,閃爍著特有的光彩。
原北京的廣和樓戲園,是北京外城最早的戲園,在戲臺前的兩很大柱子上掛有一副對聯:
學君臣,學父子,學夫婦,學朋友,匯千古忠孝節義,重重演出,漫道逢場作戲;
或富貴,或貧賤,或喜怒,或哀樂,將一時悲歡離合,細細看來,管教拍案驚奇。
流傳很廣的還有:
演離合悲歡,當代豈無前代事;
觀抑揚褒貶,座中常有劇中人。
這些楹聯強調戲曲具有抑揚褒貶,居今鑒古,借已證人,寓教于樂的作用。
還有一部分是寫我國戲曲表演的藝術特色的,如:
你一槍,我一刀,雖殺未惱;
轎上來,馬上去,非走不行。
語意幽默,展示了戲曲演員虛實結合的表演形式,揭示了舞臺上“時空白由”的美學原理。
另一類則是表濱風格和觀眾審美感受的聯語,如:
鐵板銅弦,高唱大江東去;
瓊樓玉宇,細聽水調歌頭。
它巧妙地講出戲曲舞臺的詩情畫意和戲曲表演雄健豪放和秀雋清雅的不同風格。
曲是曲也,曲盡人情,愈曲愈妙;
戲豈戲乎,戲推物理,越戲越真。
另一副楹聯寫得更妙,好似演員與觀眾的親切對話,寫出了演員的甘辛和觀眾的贊賞:
莫笑我們涂面掛須,煞費了多少心機,才博得人人叫好;
請看此輩裝模作樣,也算有幾分氣概,須知道件件非真。
(摘自《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