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明
我是鐵路衛生人員,由于工作關系,經常乘_火車,一年中有很多時間在列車上調查、觀察、研究鐵路衛生方面的問題,例如列車上的衛生設施、微小氣候以及旅客的生理、心理等課題。
我更有機會觀察旅客的動態。有人說列車是小社會,是整個社會的縮影。這話有一定的道理。列車上有各種類型的人,我除了看出他們的性別、年齡差異外,短時間內還可分析出他們不同的職業、性格、愛好、素質、修養等。
最近,我在分析旅客時,發現火車上外賓和國內旅客比起來,有兩個特別之處。
他們不愛吃零食
由于旅行關系,大部分旅客都喜歡攜帶零食,尤其是長途列車上和攜帶兒童的旅客,幾乎都帶有食品,這是為了旅途的充饑和消閑,完全可以理解。但是,也有個別人一上車便開始吃,一直吃到下車,什么糕點、水果、蜜餞、瓜子……樣樣都有。給我的印象是,我們中國旅客很愛吃零食,也很講究吃。
可是,外賓很少吃零食,幾乎不在沿途購買食品,而自己攜帶的食品也很少。
我常思索著:為什么會有這樣明顯的差別?這到底是什么原因?難道外國人真的不愛吃零食?
有一次,我好奇地問一位外賓:“你為什么不吃些食品?是否不喜歡吃中國的食品?”他笑著回答說:“不,不,我們也喜歡吃中國的食品,但是吃得并不多。一般在旅途中,我們除了吃些水果和喝些飲料(對中國茶也很喜歡)之外,其他食品很少吃,也許是習慣吧。”
據我所知,外國人有種習慣,即在餐廳外很少進食,尤其在人群相聚的車廂里,不愿和別人邊談話邊吃自己的食品,更不主張各人的食品相互交換著吃。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在進餐時認真地進餐,飲食質量也較高,所以基本上保持飽和狀況,故對零食的興趣不大。
我認為,我們并非要改變生活習慣,象外賓那樣。但是外國人有些飲食習慣,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例如在列車上要適當抑制大吃零食的習慣,飲食上應講究衛生,有選擇地攜帶旅行食品,如果有條件的話,還要提高旅途的食品質量。
他們不打瞌睡
乘火車旅行,由于旅途疲勞以及單調的車輪和鋼軌磨擦聲,很容易使人產生倦意而昏昏入睡,因此。在旅客列車上,旅客打瞌睡是常有的事。
可是,我發現,車廂里的絕大部分外賓,很少有打瞌睡的現象,尤其是白天,極少見到他們坐著打瞌睡,這又引起了我的好奇:難道他們都“吃飽”咖啡,興奮得不想打一個盹?
我問一位女外賓,為什么不在旅途中閉上眼睛好好休息,她卻好奇地反問說:“為什么白天要睡覺?”接著又補充說:“我晚上睡得很好。”
雖然外賓沒有正面回答我的問題,但從他們的精神狀況來看,確實與我們國內旅客不同,他們雖在臥鋪車廂里,白天卻不睡也不瞌睡,有的在交談,有的在看書,有的觀看窗外旅途風光,總之,精神都比較飽滿。
我發現,他們晚上睡得好是一個原因,但這與飲食習慣也有重要關系。我國人民的飲食是以糧食為主,一般吃得比較多。由于質量較差,因此每餐都要吃得飽飽的,一般要吃得九成到十成,女性雖然吃得少些,但質量也不高。由于吃得多,從生理上來分析,胃部撐得大,不少血液集中到腸胃道,結果腦部血液減少,就容易使人產生昏昏欲睡感覺,這是一般人飯后困倦的正常感覺。也許這是我們乘火車易打瞌睡的原因之一。也正是由于食物質量差(糖分多,蛋白、脂肪少),因此容易引起饑餓感和想零食。
有一次,我陪外賓在列車上進早餐,發現他們的早餐質量確實不錯,有煎雞蛋、紅腸、腿肉、牛奶、面包、果醬、奶油……而數量并,不多。我吃了這頓早餐,一直不感到餓。平時,我常打瞌睡,可這天整天都沒有絲毫倦意。我明白了飲食的質量與人的精神狀態有重要關系,我也理解了外賓乘火車時很少打瞌睡的道理。
當然,我們要趕上外國人的生活水平并非易事,但我們可以根據我們的現有條件,吸取外國人飲食習慣的優點,例如如何提高早餐質量,減少糧食,增加必要的副食品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