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沛冉
中藥服法的選擇,對于提高藥物的療效有著一定的作用。歷代醫家根據病情的需要,總結積累了很多的服藥方法,比如:熱性藥應冷服,寒性藥宜熱飲;上部病飯后服藥,下部病飯前服藥;發汗藥在服藥后應當啜少許熱粥等。含咽法也是其中方法之一。
合咽法最早見于《傷寒論》一書。書中曰:“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苦酒湯主之……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書中還曰:“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主之。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上述條文既介紹了含咽的服藥方法,又介紹了此法的適應癥,為后世醫家提供了新的給藥途徑。所謂含咽法,即將藥湯含于口中數分鐘,然后緩緩咽下,使藥汁在口腔及食道等器官停留較長一段時間,以利于口腔粘膜及食道等與藥汁充分接觸,這是局部用藥的一種良好形式。
通常情況下,病人將溫度適中的藥湯屏住呼吸一飲而盡,這種常規的服藥方法對于病種是沒有選擇性的。藥湯進入胃,經小腸吸收,隨著血液循環周流全身,到達疾病之所(病位),發揮治療作用。而含咽法不僅具有常規服藥方法的優點,而且還具有局部用藥的作用。當口、齒、咽、扁桃體、喉、食管等部位發生疾病時,含咽法更能發揮其獨特作用。因為,口腔、食管等粘膜組織的吸收功能使藥液直接滲透于病灶,用藥針對性強,局部藥物濃度高,這樣更有利于致病茵的消滅、病理因素的清除和病情的改善。因此,當病人口腔、牙齦、牙齒、咽、扁桃體、喉及食管等部位患有各種輕重程度不同的疾病時,含咽法較常規服藥方法為妥為優,可積極采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