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中儀
一個人尿的氣味是否正常,一般不被人們所重視。然而,異常的尿氣味卻可能是某種疾病的信號,因而不可忽視。
幾十年前,挪威的奧斯陸城有一位婦女生了兩個活潑可愛的小孩。奇怪的是,沒過幾周小孩的尿中出現了一種特殊的氣味。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的智力越來越差,最終成為一對癡呆兒。母親萬分焦急,雖到處求醫,也無濟于事。這位婦女并未氣餒,她斷定這是一種人們尚不知曉的疾病。而且,病因一定與尿的氣味有關。于是,她竭力說服一位著名的生化學家為其分析尿液。結果表明,兩個小孩的尿中均含有大量的苯丙酮酸。就這樣,世界上第一例苯丙酮尿癥,在這位普通母親的積極協助下被人們發現了。
此病屬先天性代謝缺陷病,是由于人體內的某種酶缺乏,氨基酸代謝障礙,造成機體中苯丙酮酸的大量堆積,導致腦組織損傷、智力發育障礙。此病的發現,給患者帶來了福音。患兒只要在出生以后不飲乳制品,而吃經過加工(抽取苯丙氨酸)的食品,則可以不發病,也就不會影響其智能的發育。許多國家因此非常注重新生兒的尿檢,甚至規定,非經尿檢不得辦理出生證。
我們正常人的尿儀有少量并不難聞的氣味。當尿液放置過久時,因尿中的氮分解為氨,才會發出一種刺鼻的“臊味”。人們攝入某些氣味強烈的食物,如:大蒜、洋蔥、韭菜、咖喱等,尿液便會散發出這種食物特有的氣味。服用某些有特殊氣味的藥物時,也有類似情況。
異常的尿氣味與疾病有關。中醫認為,尿氣味是由于臟腑生理和病理活動而產生,可借以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機,為辨證論治提供依據。《黃帝內經》中提出的“望、聞、問、切”四診法,其中就有聞“二便”之說。中世紀,西方一些國家的醫生普遍認為,許多疾病可通過尿液的變化反映出來,非常重視對尿液的檢查。病家則把尿壺懸掛在門外,作為患病的標志。當時,由于檢測手段落后,對尿液的檢查不外乎眼觀、鼻聞,甚至口嘗等。如今醫學雖高度發達,但尿的量、色、氣味等直觀性物理檢查,仍是醫院的尿常規檢驗項目。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不少疾病都會產生異常的尿氣味,特殊的尿氣味甚至是某些疾病的特征性表現。苯丙酮尿癥患者,尿中有一種霉爛味或“鼠尿”味:嚴重的糖尿病患者,尿中糖分在酵母菌作用下,會散發出濃厚的酸味:糖尿病伴發酮癥酸中毒時,因尿中含大量的酮體,會出現一股“爛蘋果”味:有機磷農藥中毒者,尿中有特殊的“犬蒜”味:肝昏迷及泌尿道炎癥病人,尿中氨量增多,故而剛排出的尿就十分“臊”等等。中醫則認為:凡氣味酸腐臭穢者,多屬實證:無臭或略有腥氣者,多屬虛寒證。小便黃赤濁臭,多是濕熱證:尿臊味多見于水腫病。
總之,尿氣味也是一項重要的辨病依據。日常生活中,要警惕來自尿氣味中的疾病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