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的大門離人類越來越近了。搶先邁進21世紀的門檻,為在新的世紀中的發展占領一席有利位置,這是世界各國都在苦心積慮關注和較量的一個跨世紀熱點。
較量就要靠實力。這個實力說到底就是國民的人才素質。當然,這里所說的人才素質,不是指幾個科學家、幾個政治家、幾個企業家、幾個教育家等某些領域里領銜的代表人物的素質,而更重要的是指一個國家的整體國民的素質,指一個國家的一代支撐生產發展的最直接的最基本的生產力要素——生產者的素質。
考察世界經濟發展史,我們將會發現這樣一個事實:凡是經濟上獨領風騷的國家,都是高級技術工人在企業員工中占很大比例的國家。如日本和德國,高級技術工人占全員職工的40%以上。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這兩個國家所以能在戰爭的廢墟上迅速崛起,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注重對工人的技術培訓,擁有大量的高級技術工人。
然而,不無遺憾的是,據統計,我國35周歲以下青年工人中高級技術工所占比例不足1%。因此,我國的許多國營企業中技工隊伍青黃不接,在勞動力市場中企業很難招到滿意的技工,一些關鍵性崗位不得不將已退休的老工人請回來頂上。而同時,在勞動力市場上供大于求,大量青年待業,待業者中大量的又往往是沒有勞動技能準備的青年。于是,經濟發展對大量熟練勞動者的需要與勞動力資源素質低下這一矛盾,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深入的發展而日益突出。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制約中國經濟騰飛并給無數青年帶來煩惱和痛苦的矛盾。
更令人擔憂的是:在我國經濟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一些人利用經濟生活尚未完全有序的空隙,合法或非法地獲得了與其勞動付出不成比例的財富。這種經濟發展中不能反映本質的“泡沫經濟”現象,再加上國有企業至今尚未完全理順的分配機制等因素,就容易出現這樣的誤導:勞動未必是致富的可靠手段,才能未必是獲取社會報酬的必要條件。青年學習技術、鉆研業務的積極性一再受到挫傷。于是,繼10多年前一部分青年盲目追求文憑的熱浪后,又出現了一部分青年鄙薄技術、鄙薄專業的冷潮。在一些城市中出現技工學校招不到新生,職工培訓班冷冷清清,青工技術比武報名者寥寥無幾的現象。這些現象即使不普遍,但對于面向21世紀的我國社會和青年來說,我們何以完成我國經濟發展三步走的跨世紀發展目標?何以實現在下個世紀中葉趕上世界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呢?
正是基于這一考慮,共青團中央及時推出“跨世紀青年人才工程”。該工程開宗明義:就是要把廣大青年培養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掌握過硬實用技能的熟練勞動者和面向21世紀具有較高科學文化素質的青年人才。人同此心,這一工程的推出,得到了中央領導和社會各界的贊許,也得到了廣大青年的熱烈響應。
當然,要造就21世紀需要的一代能工巧匠。除了各級共青團組織的努力外,還有賴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落實李鵬總理在八屆人大二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要培養大量的專業人才和熟練勞動者”的任務;有賴于全社會徹底轉變觀念,把技術工人納入“人才”之列;有賴于深化國有企業的改革,在分配上向技術尖子、專業人才大幅度傾斜;也有賴于青年自身屏棄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沉下心來認認真真地學技術、長本領。
毫無疑問,我國的市場經濟正在不斷地發育、成熟和有序,社會的勞動報酬也將不斷地趨于公正和合理,“一夜暴富”的夢想將越來越難以成為現實,擁有熟練勞動技能的能工巧匠和科學家、大學教授一樣,會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敬重。也許這一天的到來尚須時日,但這一天的到來不是在等待中降臨,而應在我們的努力中去迎接。21世紀是屬于青年的,勞動不僅是為社會創造財富,勞動也是謀生的手段,擁有一代21世紀需要的能工巧匠,是中國發展之大幸,也是青年自身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