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道生
遇事忍耐為中國人的崇高品質,凡對中國有所了解的人都不否認這一點。然而這種品質走得太遠了,以致成了中國人的惡習。
——林語堂
將“忍”作為人的一種美德,古今中外盡皆使然。在正常情況下,“忍”可作為堅忍不拔、忍辱負重的提煉概括,成大氣候的人必須具備這種常人所不能忍受的“忍”的品格。
如孟子曰:“天將降大任于斯人焉,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論語》曰:“小不忍則亂大謀。”
宋朝王安石曰:“莫大之禍,起于斯須之不忍。”
唐朝偉大詩人白居易對忍字論述得更透徹:“孔子之忍饑,閔子之忍寒,準陰子忍辱,張公之忍居,婁公之忍侮;古之為圣為賢,建功樹業,立身處世,未有不得力于忍也。凡遇不順之境者其法諸。”公開號召讓身處逆境的人學會忍耐。
就是大乘佛教中,菩薩所最推崇的修持到最高境界、最高功德圓滿的六波羅蜜多——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也將“忍”鄭重地列為其中之一。
可見“忍”在民族進化、人格升華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
但不知從何年何月何日始,“忍”字在我們中國人的品性中,不知不覺攙人了不少陰柔的水分,將先哲們“柔中有剛”的“忍”字教誨,演繹成“能不能忍”“會不會忍”“善不善忍”“忍了再忍”的處世之道。倘若想相安無事,與世無爭,茍且生存,那就應把忍字頂在頭上。
的確,中國人的“善忍”是出了名的。
國外的洋人們就一直“夸獎”我們中國人這個能忍會忍的特點。一位名叫勞德(Rodes Jean)的洋人就這樣進行評價:“中國人對困苦格外具有抵抗力。他們長期忍受著由于人心不良帶來的官場舞弊,革命掠奪,殺人以及來自自然界的饑荒、洪水、瘟疫等等,這些在中國極顯著的災難。中國人即使是富裕人家,也過著簡樸的生活,再沒有比中國人更易滿足,對舒適漫不經心的人了。”
因為“忍”得太過頭,因此,終于有不少國人認識到這個“忍”字帶來的危害。
林語堂先生這樣說:“遇事忍耐為中國人的崇高品質,凡對中國有所了解的人都不否認這一點。然而這種品質走得太遠了,以致成了中國人的惡習:中國人已經容忍了許多西方人從來不能容忍的暴政、動蕩不安和腐敗的統治,他們似乎認為這些也是自然法則的組成部分。在四川的一些地方,人民已經被提前征收了今后三十年的賦稅,但是,他們除了私下在家里發出幾聲別人似能聽見又聽不見的咒罵外,再無有力一些的反抗。”
總之,“忍”已給中國人帶來許多不幸、麻煩和恥辱,“忍”已使我們很多人的骨骼里缺少了鈣的成分。
君不見,那些只會過分忍、一味忍的人,活得是多么窩窩囊囊,活得是多沒有個性。對這些人來說,為什么而忍,并不清楚。只知為忍而忍,能忍就忍,逆來順受,忍氣吞聲。自己想說的話不敢說,自己想干的事不敢干,陷于自我萎縮而不能自拔。
君不見,那些只會過分忍、一味忍的人,是多么的死氣沉沉,膽小如鼠。他們并不懂得忍是為實現正義而作的一時妥協,并不知道忍是為了實現自己遠大目標而作的暫時“撤退”;而是對習慣勢力、落后勢力的無限制的妥協和退讓。有時正義明明站在他這一邊,然而他還是一個勁兒地往后縮,致使世風濁氣上升,清氣下降。
君不見,那些只會過分忍、一味忍的人,嘴臉都是一副“奴姓”。無論何時何地,都以服從他人為心安理得,忍的時間一長,都不知自己究竟是為什么而活著。倘若離開了他人,倘若別人不弄出點事來讓自己“忍”著,這世界的末日就要來臨一般。
君不見,那些只會過分忍、一味忍的人,往往會得到更多的痛苦。這種人不會宣泄,不會轉移,不會化痛苦為力量,只會以消極適應方式,在夾縫中生活,只會一個人躲在角落里偷偷掉淚。結果呢,既害了自己,又耽誤別人。把本來不復雜、不難辦的事,弄得特復雜,特難辦。如果說在一開始,人們對他還有同情的話,到最后就只有了憎惡。
過分地“忍”,能使一個人愚味、麻木;過分地“忍”,能使一個社會腐朽、墮落;過分地“忍”,能使一個民族失去生命的活力和尊嚴。
當然,那種適當的“忍”,恰好的“忍”,機智的“忍”,寬容的“忍”,我們還是要大力提倡的,因為這種“忍”在當前的社會中似嫌缺少了一些。
比如擠公共汽車,別人不小心踩了自己的腳,是有涵養地“忍”了呢?還是蹦著腳地破口大罵?
再比如,生活中因某件小事別人誤解了你,或與你的一些利益發生了沖突,你是有理智地“忍”了呢?還是反唇相譏,與對方爭個你死我活?
優雅的“忍”,能提高優雅的社會文明。
只可惜,我們的“忍”,在今天很有些“忍”得過頭了:
明明看見小偷從你自己的衣兜中偷走了錢包,你卻不敢聲張,想“忍”了算了。可當別人發覺到,并奮力與小偷作殊死搏斗時,你卻像個無關看客,依然在一旁“忍”著,這“忍”是多么的卑鄙和無恥!
明明看見有歹徒在光天化日之下施暴他人,你不敢抱打不平,卻偷偷躲在別人背后去欣賞。這“忍”是多么的冷酷無情,缺乏人性!
明明看見有人遇險受難,你卻袖手旁觀,不聞不問,這種“忍”是何等可悲、可憐和可怕!
“忍”過了頭的人,都是自卑的人。自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永遠不去覺醒,不去努力重新振作。
電視連續劇《渴望》中的劉慧芳、《籬笆、女人和狗》中的棗花,都是受傳統文化影響很深而很會“忍”的女人,她們溫順、善良,對他人極富同情心、,對丈夫百依百順,無論自己受了多大委屈也不會去抗爭。所以她們的生活很累很累,她們的命運很苦很苦。但值得慶幸的是,她們并不是一味地消極無奈地“忍”,而是不斷地在“忍”中覺醒、反抗,以自己善良的“忍”,去喚回人們的良知。
春秋末年有個叫越王勾踐的,被吳國打得大敗,不得不俯首稱臣。他在吳國國君面前卑躬屈膝,不管吳國臣子如何羞辱他,也不管自己的親人、屬下如何地不理解他,他都一概地“忍”受下來。臥薪嘗膽,發憤圖強。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抓住時機,發展自己,終于轉弱為強,打敗了吳國,成就了一番宏偉的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