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志宏
家鄉無山無水,平淡至極。唯有那尊泛著特有的青光的石碾,給我的童年平添了不少情趣。
記得小時候,媽媽去那低矮昏暗的茅屋中碾米,我是一定要跟去的,去那里玩賞那尊紋理清晰、默默地轉著的石碾。每當這時,媽媽總要對我說:“宏兒,媽媽有三十多個孩子,有時候照顧不過來的。”不知道為什么,媽媽說這些話的時候總是顫微兒顫微兒的,接下來便是沉默。只有媽媽手中的碾桿輕微地上下波動著,我幼小的心也下意識地和著這種節奏,而石碾則悠悠地不聲不響地溫和地轉著碾著。終于碾完了,媽媽就照例重復那句話,“宏兒,你要記著,只有像石碾一樣,不聲不響,實實在在,才能碾出精細的面粉。”
十幾年過去了,我默默地實實在在地敲開了師范學院的大門。臨行前,媽媽送我,經過那間小茅屋的時候,媽媽對我說:“宏兒,別忘了這石碾。”媽媽的用心是何其良苦,她是讓我別忘了那句話呀!我默默地很堅定地點點頭,媽媽笑了,說:“像這石碾。”
大學生活中,媽媽的話一直影響著我,我像石碾一樣,默默地轉著碾著那一摞摞知識……
畢業了,同學們忙著“下海”、留城、跳槽,并聲稱“決不負我青春活力”。而我卻不知能否負我青春活力地、堅定地回到了日夜思念的家鄉,接過了母親手中那根枯細但能指點些什么的藤條。
家鄉的那尊石碾已不見了,母親說,它耐不住茅屋的清貧,“下海”去了。后來又聽人說,那石碾在大潮中化做了一塊卵石,光滑得很云云……
我為石碾的幸運感到高興,我也為石碾失去自己那特有的紋理而感到遺憾。
家鄉又出現了一尊石碾,雖不在高樓之中,卻也足以使其自豪地泛著那特有的青光帶著特有的紋理悠悠地不聲不響地踏踏實實地轉著碾著—轉著青春,碾著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