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為中國描繪出一幅跨世紀的宏偉藍圖。共青團中央召開常委會已布置全團學習貫切五中全會精神。各地青年團組織普遍反映,《建議》給青年上了一堂國情課,極大地鼓舞了青年的士氣。我們就青年同志在學習中提出的一些問題,請教了國務院研究室主任、經濟學家王夢奎教授。
記者:目前全國青年都在認真學習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的《建議》,請您談談《建議》的重要意義。
王:同歷次五年計劃相比,十四屆五中全會關于制定“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建議》的特殊意義在于:
第一,這是一個跨世紀的宏偉藍圖。回顧一百年來的歷史,中國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世界面貌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現在處于新的世紀之交,當今國際經濟合作日益廣泛,經濟競爭日趨激烈,特別是大國,正在經濟上、政治上進行激烈的角逐,努力爭取在下個世紀世界格局中處于有利的地位。實現《建議》所確定的目標,我國就能夠在國際合作與競爭中處于更主動地位。這直接關系到我國在下個世紀的命運和前途。
第二,從我國現代化進程說,未來15年是跨兩個發展階段的。按照分三步走實現現代化的戰略部署,第一步發展目標已經實現,本世紀末將實現第二步發展目標,下世紀初將開始向第三步目標邁進。把5年和15年結合起來,統籌規劃,有利于增強預見性,更好地把第二步和第三步戰略部署結合起來考慮。有些重大問題,如產業結構問題,地區生產力布局,跨世紀的重大工程,以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問題,只有把眼光放得更遠大些,才能看得更清楚,并且作出正確的規劃。《建議》體現了第二步與第三步的銜接。今后15年的工作做好了,將為下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三,我國正處在經濟體制轉換時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所進行的經濟體制改革已經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根據現在的設想,是在本世紀末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010年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此基礎上再經過10年時間的努力,在各方面形成一套更加成熟和定型的制度。未來15年對于經濟體制改革是具有決定意義的。
第四,《建議》顯示了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領導全黨和全國人民勝利走向
21世紀的決心和能力。未來15年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重要時期,實現了《建議》所提出的目標,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就會再向前邁進一大步。
記者:《建議》中說,原定2000年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的任務將于1995年提前完成,這是根據什么計算的,是否考慮到了物價上漲因素?
王:1980年我國國民生產總值是4470億元人民幣,實現翻兩番是17880億元人民幣。這里說的是不變價格,即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后的可比價格。預計我國經濟比去年增長10%左右,國民生產總值按現價格計算將達55000多億元,按1980年不變價格計算為19000億元,略高于翻兩番的要求。這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結果。
記者:《建議》提出本世紀末要實現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這和原定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有什么不同?
王:這兩個目標是不同的數量。假定人口數量不變,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在總量上等于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但2000年我國人口將接近13億,比1980年的9.87億增長30%左右。這就是說,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比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在總量上要多30%左右。20年實現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在世界上是少見的。在人口增長3億的情況下實現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
記者:提出在本世紀末實現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的根據是什么?
王:按照現在我國經濟總量,實現2000年比1980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年均增長速度6%就可能達到了。從我國目前經濟發展的態勢來說,實際執行結果可能會超過這樣的增長速度。國家編制“九五”計劃將按年均增長8%安排。這樣,2000年國民生產總值將會達到1980年的6倍,比人均翻兩番的要求將會超過10%以上。可以說,本世紀末實現人均翻兩番不僅是有把握的,而且是留有余地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多少取決于分子(國民生產總值)和分母(人口數量)兩個因素。繼續實行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是實現本世紀末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的必要條件之一。從40多年來我國人口增長的趨勢看,增加1億人口所經過的時間最長為9年零10個月,即1954年10月到1964年8月,人口由6億增加到7億;最短只有4年零9個月,即1969年9月到1974年6月,人口由8億增加到9億。現在人口基數大了,控制人口數量增長的難度增大,但由于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人口由11億(1988年5月)增加到12億(1995年2月)經過6年零9個月時間。按照《建議》“嚴格控制人口增長”的要求,本世紀末人口控制在13億以內是有可能的。記者:當初確定2000年實現第二步戰略目標,包括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和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這樣兩個方面的內容,現在翻兩番提前實現了,為什么沒有宣布提前實現了小康呢?
王:這是因為,小康是從溫飽到現代化之間的長達數十年的發展階段,特點是溫飽有余而富裕不足,可以包涵很大范圍的不同發展水平。2000年是小康,《建議》提出2010年達到比較寬裕的小康生活,只要還沒有實現現代化,都還是小康階段。因此,不宜急于宣布提前實現小康。各地在經濟工作中制定小康規劃是有積極意義的,但這只能是經濟發展的規劃、預測或者預期,實際上很難用一個精確的定量指標來界定小康。何況,平均數往往掩蓋著個體之間的差異。共同富裕是我們的目標。目前全國還有幾千萬貧困人口,“九五”期間是繼續努力解決溫飽問題。國家已經制定了“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并且采取了許多政策措施,加大扶貧工作的力度。到本世紀末,這部分人口有些可能達不到小康水平,但這并不影響從總體上作出本世紀末實現小康的判斷。所謂溫飽、小康、現代化都是從總體上說的,都不排除發展的不平衡性。考慮到人口增長因素,原定2000年比1980年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是達不
到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的,就是說,按照實際執行結果和《建議》的要求,2000年人民生活水平從總體上說要高于原來的設想。
記者:原定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的任務將于1995年提前完成,是否可以說,當初設想的人均800美元的目標已經實現?國內外報刊有的說我國人均只400美元,有的說已經達到人均1500美元,我們現在的實際生活水平到底相當于多少美元?
王:當初提出本世紀末達到人均800美元,這是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的一種表達形式,并不是另外的目標。1980年我國國民生產總值是4470億元人民幣,翻兩番是17880億元,按1980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1.53:1計算為11600多億美元;原來設想2000年全國人口為12.5億,人均900多美元。作為經濟發展目標,當時這樣設想是合理的,也是有積極意義的。問題是,因為受國民經濟市場化程度、國內物價水平、國民經濟的外貿依存度和匯率變化的影響,現在通行的按匯率折算成美元表示的各國國民生產總值是個有缺陷的指標;用若干年前的匯率把當年的國民生產總值折算成美元不是國際通行的辦法;準確無誤地預測若干年后的匯率也很困難。與1980年相比,現在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貶值了,但國內通貨膨脹緩解了它對用美元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的影響。按照“九五”時期年均增長8%的速度計算,到2000年,按1980年不變價格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將達到2.6萬億元,人均2032元,是1980年的4.5倍。如果人民幣匯率和國民生產總值都按1980年不變價格計算,2000年我國國民生產總值將達到1.73萬億美元,人均1328美元。如果按照當前的匯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將是1058美元,仍然可以達到原來設想的目標。1980年我國國民生產總值4470億元人民幣,按當年匯率折算為2920億美元,人均290美元;1994年我國國民生產總值45000億元,按當年匯率折算為5220億美元,人均436美元,僅增長50%,顯然不符合我國經濟增長的實際情況。假如按1980年人民幣不變價格和匯率計算,我國1994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984美元。聯合國有關機構曾經組織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進行專門研究,希望能夠找到更好的計算和比較各國國民生產總值的辦法,但迄今沒有理想的結果。目前國際上還沒有一個公認的、能夠準確地比較和反映各國國民生產總值的指標體系。我所看到的國內外一些專家所做的社會發展指數或生活質量指數評估,即用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人均壽命、嬰兒死亡率、成人識字率、每萬人擁有醫生和病床等指標進行綜合計算,我國在全世界近200個國家中大體排在65位左右。以許多種商品和服務的價格來估算各國貨幣實際購買力平價法,也是目前國際上嘗試采用的一種方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993年按購買力平價法估算,我國1992年國民生產總值為1.7萬億美元(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折合1.4:1),次于美、日,居世界第3位,而不是第10位,人均1600美元而不是370美元。最高的估計是人均2400美元。但購買力平價法也是個有缺陷的方法,例如對于商品質量、居民消費結構和質量未予足夠注意。盡管購買力平價法比按當年匯率計算國民生產總值的方法缺陷要小一些,但也不是世界公認的辦法。因此,正式國際的統計還應該遵守國際通行的規則。國外說中國國民生產總值高的人,有不同的動機,其中有經濟學家,也有的人是要為“中國威脅論”制造根據。這是應該警惕的。由于各種國際比較方法都有明顯的缺陷,對于現在和本世紀末我國人均多少美元的問題,都難以準確計算,所以不必過多地計較。扣除物價上漲因素,用人民幣計算能夠比較準確地反映我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提高情況。還應該看到,即使我國國民生產總值有了比較大的增長,經濟總量在世界上的位次大為提前,由于我國有12億以上人口,人均還是比較低的,我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還要再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奮斗,才能基本實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