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貓
今年的風頭有些逆轉了。大多數消費者理所當然甚至揚眉吐氣地對商家挑挑揀揀,心里不再有內疚感。即使受了委屈,也有地方去投訴。而大多數商家,也開始做出了“打折”、“優惠”、“贈送”等等和善姿態,整個服務界更像是做買賣而不是斗氣。
這就是進步。大家都在按規矩辦事,雖然還不大熟練。這總比以前鬧完糾紛后再糊里糊涂喊“互相理解”要強。那時責任不清,目的也不清。而現在,消費者和商家都想過好日子,和氣生財的道理得到體現,這才還原了生活的秩序,才是文明古國中商業社會的本色。
但也不是全理想化了。商家的一些花招還存在,比如宰客、賣假貨、暗地減少服務項目、在廣告中做文字游戲、自選貨物條碼與標價不符、算花賬乃至搜顧客的包,不一而足。我想,大多數消費者(特別是年輕人)并不怕多花幾個錢,他們只是恨被蒙蔽和被耍弄,他們買東西時并不是真想當什么上帝,而僅是需要一種平等。所以,為這些事一怒沖天的仍有,而且可能更多。
換個角度來看,商家耍弄花招,是為了獲取利潤,至于聲譽與利潤、顧客與利潤的關系,這些老板并沒想太多。好在虧了賺了他們自己都得擔干系,既然他們“有理由”這么干,消費者也不必太置氣,只要自己別上當,晾他們一場,也就是了?,F在我們仍是初級階段,規矩不健全,說實在的,離真正意義的“童叟無欺”還遠了點。我覺得,除了自己學聰明點,按程序辦事,讓程序給咱做主,沒別的招兒。消費者不該為此生氣傷身體。
要真說“理解”的話,不妨這么理解:商家有商家的利益,顧客有顧客的道理。我們不和你商家講什么“仁義”,我貨比三家,仔細挑選,要購物憑證、保修單據。你要是無端傷了我,我就要按規矩討說法,這說法不是誰對誰錯,而是實實在在的個人利益:錢、商品。有人受損害時愛說:我不在乎錢,只要講道理。注意,你不在乎就沒人在乎了。在乎錢并不是壞事,因為這錢,原本是你自己的。
這么一想,“火氣”自然會降低,否則纏來纏去,沒準還會入了商家的圈套。我個人認為,商家玩兒這樣那樣的花招兒,是一種本能,消費者用不著(也沒工夫)去刨根問底,不跟他們玩兒!沒人應和了,不也就沒戲了?消費者最該相信的是自己,最該相信的是自己對商業規律的認識?!鞍闹薮簖埼r70元一斤”,你就真的相信?滿街的“臺灣攝影師”、“高級按摩師”、“專業美容師”,你就真的相信?“攻克癌癥”、“無痛苦減肥”你就真的相信?誰都不是神仙。不相信就沒事了,也就不會再生氣了。古語說世上本無事,就這個道理。
不用去應和,不用去揭穿,就是不理睬他們,幌子打得寂寞了,商家自然會摘。要是有新的幌子,照樣不上當,一來二去,天下太平,不會再有不必要的委屈。其實做到這一點并不難,只要有普通的商業、法律常識,凡事留個心眼兒,行了。
為買東西著急生氣,是最不值得的。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到了最后,商家自然會跟著消費者走,因為商品社會,消費者才是真正的主人。脫離群眾就是自尋死路,商人最明白這一點。
對付花樣翻新的商品社會,需要冷靜,需要心平氣和。讓商人們去折騰,去翻江倒海,我們——消費者總有一定之規。咱們看看,先累的是誰。
活著,就相信規則和自己?;钪筒簧鷼?。等消費者的心理漸趨成熟,再也不用商家去揣摩的時候,他們就會“以誠為本”、“公平競爭”了。
責任編輯程赤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