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簡介】
周仲瑛教授現任全國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江蘇省中醫學會副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博士生導師,曾任南京中醫學院院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近50年,擅長治療內科疑難急癥及心肺疾病。提出了“審證求機論”,先后承擔省級以上課題21項,獲獎8項,是全國著名的中醫學專家。
高脂血癥作為動脈粥樣硬化的首要危險因素而倍受重視。近年來西醫學對本病的研究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但臨床治療手段尚欠理想。特別是長期用藥的副作用,仍然是高脂血癥治療中的一大難題。中醫在防治高脂血癥的實踐中,發現了不少具有降脂作用的單味中藥及方劑,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但如何發揮辨證論治的優勢,提高療效,尚待深入研究。
中醫對血脂的認識
中醫雖無血脂的概念,但對人體脂膏則早已有所認識,每常膏脂并稱,或以膏概脂。《靈樞·五癃津液別》云:“五谷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于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于陰股。”指出膏是人體的組成成分之一,由水谷所化生,并隨津液的流行而敷布,有注骨空、補腦髓、潤肌膚等作用,是人體化生陽氣的基本物質之一。《靈樞·衛氣失常》云:“膏者多氣,多氣者熱,熱者耐寒。”若脂膏過多則有形體變化,稱為“膏人”、“脂人”;少則“體無膏澤”。于此可見。中醫的脂膏與西醫的脂質相類。至于脂膏與血的關系,張景岳曾說:“精液和合為膏,以填補骨空之中,則為腦為髓,為精為血。”認為膏可以化血,也可以說初步意識到血脂的存在。由此可知,膏與津液同一源流,膏是津液之稠濁者,是血的成分之一,源于水谷,與津液的其他成分可以互為轉化。其正常生理代謝須藉脾的生化、肺的敷布、心的營運、肝的疏泄、腎的主宰。
高脂血癥的發病機理
膏的病變主要在于過多為害,究其根由,常因恣食肥甘、久坐少動,或因體質稟賦、年屆老齡等,導致內臟功能失調,轉輸失職,津液不歸正化。患者形體常趨肥胖,濁脂生痰。表現“肥人多脂”、“肥人多痰”的病理變化。日久浸淫脈道,痹阻血絡,終致痰阻絡瘀。心脈痹阻則為胸痹、心痛;經絡、腦脈痹阻則肢體麻木不遂,甚至發為中風。
高脂血癥的治療
(一)治療原則和主要大法
基本以上認識,高脂血癥可以中醫津液(主要是膏脂)學說、痰瘀學說為理論依據,按標實本虛兩大證施治,以滋腎養肝治本,化痰祛瘀治標。治本可以調節脂質代謝,延緩衰老;治標能抑制脂質合成,促使降解排泄,消除痰瘀病理產物。
(二)辨證施治
(1)痰瘀阻絡證:嗜食肥甘,形體肥胖,面有油光,頭昏重脹,時吐痰涎,口苦,口粘,脘痞,胸悶或痛,肢麻沉重,舌苔厚膩,舌質隱紫,或有瘀斑,脈弦滑。治法:化痰祛瘀。基本方(降脂Ⅰ號方):法半夏10克、陳膽星10克、昆布15克、姜蠶10克、瓜蔞皮10克、生山楂12克、丹參12克、虎杖12克。
肢麻重滯加片姜黃10克,胸悶胸痛加廣郁金、蒲黃各10克,食滯脘脹加麥芽、六曲、炒萊菔子各10克,濕熱內蘊加制大黃5克。
(2)肝腎虧虛證:頭昏暈痛,目澀視糊,耳鳴,健忘,心悸,失眠,腰酸肢麻,口干,舌質偏紅,脈細弦或細滑。治法:滋腎養肝。基本方(降脂Ⅱ號方):制首烏12克、甘杞子10克、制黃精12克、桑寄生12克、澤瀉15克、銀花10克、決明子12克、荷葉15克。
眩暈加天麻、白蒺藜各lO克,目澀視糊加炙女貞子、菊花各10克。
以上基本方做成浸膏片,日服3次,每次6片,相當于生藥一日一帖量。三個月為一療程,可連續服用二個療程,一般不少于一個療程。如用湯藥,每日一劑,煎服二次,療程相同。臨證每見本虛標實錯雜之候,故有時尚須按其主次比例組方配藥,或先標后本分治。而根據肝腎虧虛、痰瘀阻絡的病機特點,按標本合治的原則,制定有效專方,則是進一步深入研究的重要途徑。
此外,一般認為控制飲食是治療本病的首要措施,但就臨床所見,多數病人未必有嗜食肥甘史,通過飲食控制效果亦不甚明顯。可見本病的發生主要在于臟腑功能失調,內因是重要的病理基礎,節食控制外源,非盡治本之計。故以取普通飲食為宜,不必過分節制,否則徒傷正氣,發生他病。
(本文由南京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周珉博士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