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 宇等
一位青年女工因感冒發燒、頭痛自服了去痛片等解熱鎮痛藥,感冒癥狀尚未改善,卻全身出現出血性紫癜,后被診斷藥物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癲。一位老年患者因感冒連服了三天感冒通藥片,便日漸衰弱,臥床不起,面色蒼白,出現鼻衄、大便發黑,后經檢查診斷為藥物性急性再生障礙性貧血,救治無效死亡。近年來,因濫服解熱鎮痛藥或含這些成分的復方感冒藥而引起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癥甚至急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的病例屢見不鮮。我國著名血液病專家陸道培教授指出:因感冒發熱、頭痛,一次性對癥使用鎮痛退熱劑而得了不易治愈的血液病,實屬得不償失!由于人群中遺傳體質各不相同。有的人僅口服或注射1次含氨基比林的解熱鎮痛藥就會引起骨髓抑制。
發熱是人體調節機能的一種反應,是疾病的癥狀或信號,見熱就退是不妥當的。這是因為:
(1)掩蓋癥狀,加重病情。各種解熱藥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解熱作用。在感染性疾病發病的初期,單純只用退熱藥,短時期內癥狀似乎得到緩解,但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由于發熱的病因不清楚,有時反而耽擱了治療的有利時機,以至病情加重或惡化。例如把肺炎引起的發熱誤認為是一般的傷風感冒。只用點退熱藥,不僅無濟于事,還會延誤病情、增添病人的痛苦,為治療帶來麻煩。退熱藥通常只用于輔助治療,在多數情況下是治標不治本的藥物。
(2)打亂某些疾病的發熱規律,破壞體溫曲線記錄,影響診斷。疾病熱型是診斷疾病的特有體征。例如肺結核病的潮熱,多在每日下午發低燒;大葉肺炎的體溫呈梯形上升;傷寒的稽留熱為持續39~40℃的高燒;敗血癥、膿毒血癥為弛張熱;瘧疾為間歇熱,隔日或三日發燒1次;布魯氏菌病為波狀熱等。其發熱的規律和特點,能為醫生的診斷提供依據。如果盲目亂用退熱藥,就打亂了本該出現的熱型,給醫療診斷造成困難。
(3)急、慢性炎癥引起的發燒,當務之急是抗菌消炎,以控制炎癥的發展與擴散,退熱藥只能當成輔助性用藥。因為除少數的消炎藥物如抗炎松、消炎痛等以外,一般退熱藥并不具備抗炎作用。
(4)病毒引起的疾病發熱,必須要用抗病毒的藥物進行治療,一旦病毒被抑制或殺滅,則發熱自退。不能指望退熱藥解決問題,即使同時加用抗生素亦難以治愈。
(5)藥物過敏也會引起發熱,如有的人用過磺胺類藥品或青霉素、鏈霉素、巴比妥類、血清制品等后,會發生過敏性藥熱。遇到這種情況,應及時切斷過敏源或進行脫敏治療,以盡快消除過敏癥狀。脫敏之后發熱就會隨之消退。
迄今病毒性感冒尚無特效藥。有關專家建議感冒患者應注意適當休息及多飲開水,避免過度疲勞,慎用解熱鎮痛藥。若發燒過高或頭痛癥狀甚重,必須服用此類藥時,建議選擇撲熱息痛或阿斯匹林。阿斯匹林有減輕頭痛及退燒的功效,但潰瘍病、哮喘患者及小兒不宜選用。服用過程中,一旦熱退、頭痛減輕,即應停藥,以免引起不良副反應。至于含氨基比林的復方鎮痛退熱劑或含雙氯滅痛的感冒藥,應慎用或最好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