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玲泉
良馬曰駿。神駿,為“日行千里,夜走八百”的千里馬。歷代曾有不少著名畫家畫馬,唐代韋偃畫馬千匹.清代郎世寧畫馬百匹,名《百駿圖》。此外,韓干、李公麟、趙盂頫、徐悲鴻都曾給藝術之宮留下了天下名馬。
馬在古代生活中有著重要地位,交通、運輸、戰爭、游戲、體育、耕種都離不開它,加之馬體形矯健,神態瀟灑,所以人們對馬特別鐘愛,畫家多喜畫之。
關于畫馬的歷史可追溯到青銅器時代,到了秦漢時期,馬的形象便大量地進入了藝術之宮,秦始皇陵的兵馬俑和銅車馬自不必說,更有佼佼者是漢代大將霍去病墓中發現的三匹不同姿態的戰馬——《馬踏匈奴》、《躍馬》和《臥馬》,它們都是用整石雕刻而成的。工匠們按照天然石塊的形勢,因石造型,因形造意,表現出深沉宏大的氣魄,使這些石雕充滿一種天趣。再如甘肅東漢墓出土的《青銅奔馬》,呈嘶嗚奔騰狀,此馬三足騰空,一足踏著一只飛鳥,若奔若飛,神氣活現,在構思、造型和重心處理等方面都表現了青銅塑造藝術的高超水平。據我國畜牧專家研究,這匹奔馬頭小清秀,頸長彎曲,軀干粗實,四肢細長,舉步輕快,姿態俊美,不僅在藝術上是舉世無雙的珍品,而且在畜種方面也是從未發現過的良馬模型。為此,我國畜牧專家正在精心培養像這樣的駿馬,預計不久的將來,這種駿馬將復活在祖國的大地上。國家旅游局已將這件稀世珍品作為中國旅游的標志。
唐代的畫馬高手,首推韓干,其名作《牧馬圖》和《照夜白圖》,可以作為唐馬的典范。《牧馬圖》畫了黑自兩匹并行的駿馬,于靜緩中顯示著一種內在的力量。《照夜白圖》所畫的是唐玄宗的寶駒“照夜白”,它被拴在木樁上,正四蹄騰挪。昂首長嘯,大有脫韁欲奔之勢。通過描繪它的剛烈,來襯托駕馭它的主人的英雄氣概。韓干畫馬。還流傳著這樣一則故事:有一次,韓干路過鬧市,一人牽馬找獸醫治病,獸醫大聲說:“你這馬倒像是韓干畫上的馬哩!”韓干聽有人稱自己的名字,停下來,側頭觀看,只見獸醫牽馬在手,開始蹓馬。蹓馬中,忽然馬失前蹄,踢嘣了一小塊蹄甲,韓干越看心越懷疑,這馬太眼熟了,但一時又想不起來。回家一查畫卷,果見畫幅中一匹馬,街上所見和它一模一樣,再仔細看蹄甲處有一墨缺,這乃馬失前蹄所致也。說明韓干畫馬已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了。
北宋時著名畫家李公麟,所畫的《五馬圖》,是白描畫法的杰作。全幅畫了五匹駿馬:一是夙頭聰,二是錦膊聰,三是好頭赤,四是照夜白。五是滿川花。傳說,他畫滿川花,剛畫完不久,滿川花就死了。于是人們說是李公麟將馬魂懾去了。滿川花失去魂魄,因此才死。這雖是傳說,但卻說明了李公麟所畫之馬是十分傳神的了。李公麟畫的馬,骨骼比例都與現代解剖學接近,馬的皮毛還有亮的質感,他畫的馬已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韓干、李公麟畫馬主要靠線,是白描,而到了元代趙孟頫手里,一變為勾勒渲染法。就是先用線勾好,然后用淡墨或淡彩渲染,這樣畫出來馬更具有立體感,但缺少“唐馬”的神采,“漢馬”的雄大。
近代畫馬大師徐悲鴻,他所畫的馬是中西合璧的產物。徐悲鴻擅長寫意法畫馬,筆墨飛舞,神態自如,既有國畫根基,又有西洋素描涵養,其名作《九方皋》,表達了期望發現和招納人才.促使民族復興的愿望,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責任編輯/豐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