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鐵強
唐朝中期有一起影響較大的詩案,即劉禹錫題桃事件。
劉禹錫字夢得,洛陽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縣),是北朝匈奴族的后裔。元和十年(公元851年)二月,被貶遠州的劉禹錫與柳宗元等人應召回長安,憲宗似乎想改善一下他們的待遇。正當花開時節,長安城中的著名道觀——玄都觀中桃花盛開,賞花士女絡繹不絕。劉禹錫加入賞花的人流,乘興作了一首絕句,題為《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詩云: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
這首詩借玄都觀新栽桃樹比喻朝中新貴,顯然含有蔑視、譏刺的意味。執政者本來打算把劉禹錫留在朝中,被這首詩激怒,于是讓他出為播州刺史。御史中丞裴度與劉禹錫相知,以劉母年邁為由替他說情,于是改連州刺史。
劉禹錫在連州任職五年,后移夔州、和州,文宗太和二年(828年)才召回京城,授禮部主客郎中。這時距上次被召已有十四年之久,當年“劉郎”已成“劉叟”。五十七歲的劉禹錫重游玄都觀,作了一首《再游玄都觀絕句》,并綴以小序。序文談及上次題桃之事,序后再賦詩一首: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作者生就倔強的個性,在險惡的政治風浪中百折不撓,身處劣境而常能保持昂揚樂觀的情懷。“種桃道士歸何處”一句猶如說:當年得志的權貴早已下臺。“前度劉郎今又來”一句簡直帶有挑戰意味,充分表現了頑強而自豪的風神氣度。它不啻向世人宣告:“劉郎”沒有忘懷往事,他永遠不會屈服。
宰相李宗閔、牛僧孺等輩對劉禹錫的這種態度深感不悅。劉禹錫因而再次仕途受抑,在郎中、學士之類職位遷來轉去,后來再度外任刺史,最后以太子賓客的虛銜分司東都,老死洛陽。
(責任編輯/韓春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