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夏法
每當來到動物園,你一定不會忘記去大象館,一睹陸地上最大的動物——大象的雄姿風采。但不幸的事情已經發生:由于原始森林和草原遭到大面積的人為破壞,可愛的大象已失去昔日的“天堂”,有被滅絕的危險。
國際野生動物保護組織已向世界各國呼吁,要求采取更有效的措施,保護野生動物。尤其是對那些即將絕種的珍稀動物,更要加強監護。
美國是擁有衛星最多的國家之一,他們首先對大象進行了衛星跟蹤監護試驗。這項計劃由紐約市布朗士動物園的動物學專家孔茲負責實施。他們將一頭名叫“伊莎貝”的大象配戴上衛星無線電追蹤器,放入喀麥隆雨林。
“伊莎貝”是森林大象,它行動敏捷,在枝葉茂盛且沒有道路的林海中活動,人類根本無法追蹤。但孔茲為“伊莎貝”設計的超級特大號無線電頸圈,每隔15分鐘向空中發射一次電波信號,通過美國海洋大氣局發射的兩顆人造衛星接收與傳遞,孔茲只需在家中按下電腦的幾個按鍵,就可以取得全套“伊莎貝”的資料,畫出其活動路線和活動范圍。
有趣的是,“伊莎貝”仍留有部分隱私權,濃密的雨林和它自己龐大的身軀會吸收掉無線電信號,以致于人造衛星有65%的時間接收不到它的信息。而另一頭草原大象裝上同樣的頸圈后,放在薩伊大草原上,卻有94%的時間全在人造衛星的監測中。
試驗表明,人造衛星跟蹤系統為大象研究人員提供了極其寶貴的資料。現在,研究人員基本上掌握了大象的活動范圍:森林象僅需110平方公里面積的森林,就可滿足活動需求;而草原象則需1300平方公里面積的草原,才能滿足它們的活動需求。這些資料有助于大象研究者對體形較大、成群出沒的草原象,和體形較小、行動也難以捉摸的森林象,在覓食和遷徙等行為上的差異,作進一步的研究,以便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野生大象保護區。
1994年夏,馬來西亞漁業部也在10只棱皮龜身上系上傳感器,并在美國的幫助下,借用了美國宇航局的3顆人造衛星,跟蹤它們的行跡。這樣,馬來西亞漁業部的棱皮龜研究人員就可遙感這些海龜離開晏斗阿邦后在南中國海活動的確切情況,還可掌握這些海龜繁殖期在其他海域的活動情況。晏斗阿邦距首都吉隆坡東北300公里。
馬來西亞是世界上第三個應用衛星系統跟蹤野生動物的國家,通過衛星地面接收站,已成功地把海龜殼上攜帶的傳感器發射信號傳到研究室,信號表明目前這10只海龜已分散,其中5只在南中國海海域,1只到達澳大利亞海域,另外4只分布在日本和菲律賓海域,情況良好。對此,馬來西亞漁業部希望這項計劃的實施能夠有助保護海龜;并希望人們不要打擾攜帶傳感器的海龜,如果發現這些海龜處境危急,應當采取救護措施,或報告附近的漁業官員。
棱皮龜的直徑約為1.5米,重量可達400公斤,號稱“兩棲坦克”。它們遠在日本、菲律賓和澳大利亞等國海域活動漫游。每年的6~8月,回到晏斗阿邦的海灘上產卵,而后再游回大海。50年代,每年有1700只至2000只棱皮龜游回海灘。但近年來,回到海灘的棱皮龜只有60只左右。馬來西亞農業大學的科學家們說,棱皮龜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5億年前的恐龍時代。如果不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它可能遭到滅絕的厄運。
(責任編輯/楊劍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