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在新 嚴 紅
在《封神演義》中,描寫了姜子牙乘坐元始天尊贈送的“四不象”,率天下八百鎮諸侯討伐商紂的故事,使得“四不象”婦孺皆知。
“四不象”為麋鹿的俗稱,因其“角似鹿非鹿,頸似駝非駝,蹄似牛非牛,尾似驢而非驢”而得名。麋鹿原產地在中國,被古代君王豢養于園林,或悠游于沼澤原野。
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的一天,一位名叫阿芒·達衛的法國天主教神父,經過北京南郊的皇家獵苑“南海子”時,他從圍墻外驚訝地瞥見這里竟馴養著二三百頭麋鹿!
達衛心懷叵測,為了獲得麋鹿的標本,用20兩紋銀買通看管南海子的衛兵,盜得了兩張麋鹿皮及頭骨。達衛當即趕回法國,將鹿皮、頭骨送到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鑒定。1886年,鹿科中的一個新種麇鹿在西方被確認,著名的生物學家愛德華以它的“發現者”命名為“達衛鹿”。達衛撰文進行介紹,相貌奇特的麋鹿在歐洲引起了轟動。
達衛介紹麋鹿之后,經西方學者幾年考察,在南海子以外的任何地方都沒有發現糜鹿的蹤跡。麋鹿是如此之稀罕難得,引得歐洲各國垂涎三尺,西方國家紛紛派出外交官或傳教士向清廷索討。茍且偷安的大清朝廷,豈惜游獵之“玩物”,連連拱手奉送。倫敦、巴黎、布魯塞爾和柏林的動物園,便相繼出現麋鹿美麗的身影。
此后,南海子糜鹿連遭厄運。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永定河發大水,洪水沖決了南海子圍墻,大部分麋鹿外逃,被饑民捕殺果腹。6年后,八國聯軍攻占北京,南海子麋鹿被侵略者劫掠一空。至此,糜鹿在神州大地上消失。
慘遭厄運的麋鹿在侵略者劫掠盜運的過程中大批死亡,最后僅殘存18頭!它們被分別飼養在歐洲各國的動物園中,供游人觀賞,等待它們的是日益迫近絕滅的命運。
在此危急之際,英國十一世貝福德公爵挺身而出,用高價收購了殘存于各國動物園中的18頭麋鹿。貝福德公爵是歐洲頗有名望的野生動物保護者,他將殘存的麋鹿豢養于他的莊園——倫敦附近的烏邦寺一片上千英畝的園林中。在貝福德公爵的精心飼養下,麋鹿在烏邦寺保存下來,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際,麋鹿已繁育到88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對英國進行全面封鎖,并將炸彈扔到英國本土。貝福德公爵認為“把所有的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總是危險的”,他擔心自己精心豢養的鹿群毀于一旦,于是毅然決定分散他的鹿群。
就這樣,麋鹿被分散飼養于各國動物園及野生生物繁殖中心。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麋鹿已發展255頭。
1956年和1973年,英國倫敦動物學會曾先后兩次贈送給我國4對麋鹿,離鄉背井半個多世紀的麋鹿,終于回到了故鄉。然而,沒有一定數量的種群,糜鹿是難以繁殖發展的。
1985年8月,貝德福公爵的后裔,塔維斯托克侯爵將22頭麋鹿贈送給北京南海子麋鹿苑。至此,北京南海子糜鹿苑便有了一定數量的種群,在中英動物工作者的努力下,麋鹿開始繁殖發展起來。
(責任編輯孫開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