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如
最近,一次推廣新生兒窒息新法復蘇技術的活動在蘇州舉行。我國著名圍產醫學專家、上海第一婦嬰保健院新生兒科主任、衛生部優生優育專家咨詢委員會成員石樹中主任醫師應邀擔任首席評委。筆者借此機會對他進行了采訪。
筆者首先問起推廣新生兒窒息新法復蘇的意義。石主任口若懸河地說:“這門技術直接關系到下一世紀我國人口素質的提高,也是貫徹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實現優生優育的重要環節。我國長期推行‘只生一胎的政策,如今的孩子都是‘獨苗苗。胎兒娩出后如何避免因羊水等造成的窒息死亡或腦神經損傷之類的后遺癥,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技術問題。如果新生兒窒息得不到及時處理,便危及新生兒生命;若處理不善,則造成腦缺氧,引起某些神經系統病癥,對存活的孩子將來的健康成長和智力發育十分不利,還會影響家庭的幸福歡樂。因此,我們不能把近年在全國推廣的新生兒窒息復蘇術看成單純的業務問題,而要提到優生優育的跨世紀課題的高度來認識和對待。”
長期致力于這項工作的石主任深有體會地說:“近年來。我先后在全國17個省(市、區)進行新生兒窒息新法復蘇技術的培訓推廣,深感這項技術在縣以下醫療機構普及的重要性。我國大量的分娩接產業務是由農村衛生院承擔的,一旦發生新生兒窒息,送城里搶救是絕對來不及的,唯有當地、當時、當場緊急處理。這就要求廣大城鄉基層的產科兒科醫護人員掌握復蘇技術。衛生部計劃花4~5年時間,到2000年使所有相關人員都得到良好的專業培訓,使新生兒死亡率和窒息后遺癥發病率都能明顯下降。”
據石主任介紹,世界衛生組織考核各國初級衛生保健狀況有13項指標,其中之一就是1歲內嬰兒死亡率。大量臨床資料表明,出生1個月內的新生兒死亡數占1歲內嬰兒死亡總數的60%~80%。由此可見,降低嬰兒死亡率的關鍵在于控制新生兒死亡;而新生兒窒息死亡又占新生兒死亡數的50%~60%。新生兒窒息發生的時間常在胎兒娩出1分鐘內。要降低嬰兒死亡率,就要增強‘第一時間觀念,要善于從第1歲、第1月、第1天、第1小時、第1分鐘做起。關鍵是在第1小時、第1分鐘內處理窒息,成敗在此一舉。
“什么叫新生兒窒息的新法復蘇?”筆者問道。石主任稱主要有4個步驟:第一,讓呼吸道通暢;第二,建立正常呼吸機制;第三,建立循環機制;第四,適時適量應用呼吸復蘇藥物。所謂新法,主要是有別于傳統的單純依賴呼吸興奮劑的治療方法。現在主要是應用新生兒喉鏡開通氣道,然后作氣管插管,以期建立呼吸機制。
筆者了解到,目前臨床上使用的新生兒喉鏡和插管,是石主任50年代末研制發明的。那時他就使用喉鏡進行新生兒復蘇,成為我國第一位進入產房搶救新生兒的兒科醫生。目前,國產的喉鏡優于國外產品,而且氣管插管所用的導管也是系列化的,即根據新生兒體重不同而選用粗細長短不同的導管。談起“兒科醫生進產房”的話題,石主任強調說,過去搶救新生兒是產科醫生和助產士的職責,與兒科大夫無關。只有新生兒出了產房,才輪到兒科大夫“行使職權”。其實這種陳舊的制度和觀念實際效果不好,不利于降低新生兒死亡率和控制窒息后遺癥,很是落后。按現代圍產醫學的觀點,搶救新生兒必須產科、兒科協同作戰。
采訪結束的時候,石主任充滿信心地表示:隨著新生兒窒息復蘇新法的普及和推廣,我國的新生兒死亡率在下世紀一定會大幅度地降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