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明祥
我國著名的婦產科專家林巧稚醫師曾說過:“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知識和身體就是你飛翔的兩個翅膀。”為了達到智慧與健康的相互促進,腦力勞動者要注重自我保健。身體是本錢,健康是財富,健康忠實與你相伴,你往往并不看重它,一旦失去健康。就會感到它對你至關重要。
有人說“用腦者短壽”,也有人認為“用腦傷元氣”,不利于身體健康。中國科學院曾在一年中有23名中年高級知識分子去世,使許多有識之士發出“救救中年知識分子”的呼聲。同時,也有人開始疑慮“動腦”是否真的不利于健康?其實,這種擔心是多余的,勤于用腦不但不會損害身體,反而對促進健康大有裨益。
現今許多學者專家年逾古稀,每天仍用腦不輟,卻頤享高壽。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享年72歲,孟子、莊子83歲,墨子92歲,老子享壽據司馬遷《史記·老子列傳》載:“年百有六十余歲。”有人統計秦漢以來3 088位著名知識分子的年齡,平均壽命為65.18歲,遠遠超過同期人的平均壽命。歷代有文字記載的名醫平均壽命78.6歲,享年80歲以上者超過一半,可見勤于用腦,照樣可以享有高壽。原因大致有四:一是開動腦筋思考時,能排除雜念,全神貫注,神凝志定。二是勤奮鉆研使人的精神振奮,處于良好的心理狀態之中,特別是當一個興趣所至,專心致志,神游于知識海洋之中,會感到妙趣橫生,興味無窮。正如孔子所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三是勤奮鉆研不僅要動腦,而且常要眼看、耳聽、口誦,甚則手腦并用。實際上是,以動神為主的全身運動,對身心健康很有益處。四是常用腦可延緩大腦功能退化,使腦細胞保養良好。司馬遷曾說過“精神不用則廢,……”用之則振,振則生,生則足。大腦是高級神經中樞,其功能不衰。則使生命力更顯旺盛。
古人強調“道法自然”,所謂“道”就是規律。健康的生活也就是要按照自然規律、生命規律、生活規律和用腦規律進行自我保健。
第一條準則:人的生活要符合自然規律
人生活在自然環境之中,人的生理、病理乃至人的生命都受到自然規律的規定和制約。醫藥古籍《黃帝內經》強調“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也就是人依靠天地間大氣和提供的水、谷生存,并隨著四時溫涼寒暑進行勞作、生活。人的正常生理調節受到四季變更,寒來暑往的影響,因此,腦力勞動者要依據四時寒暑變化的特點和規律調節起居,更換衣著,選擇飲食,進行健身運動。
第二條準則:人的生活要符合生命規律
人的生長發育過程一般分為四期:出生至20歲為發育期;20~40歲為成熟期;40~60歲為漸衰期;60歲以上為衰老期。以年齡劃分18~25歲為青年期,25~45歲為中年期,45~60歲為初老期,60歲以上為老年期。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生理特點,身心保健的要求也不相同。相比較而言,最重要的是中年時期,人到中年,生理處于成熟,心理趨于穩定,而同時也開始了由盛轉衰的轉折。人到中年,肩負工作與家庭重擔,而機體功能已在不知不覺中呈現下降趨勢,如果不注意保健,患病的機會將會增多,多種疾病將會在中年時期生成、發展以及惡化,如果能重視中年時期的身心保健,不僅能平穩地完成由盛到衰的過渡,而且為老年時期的健康長壽打下良好基礎。
第三條準則:人的生活要符合用腦規律
作為腦力勞動者,開動腦筋是生活主要內容。因此,生活中要按照用腦節律來調節。有關研究表明,人腦細胞每隔90分鐘活躍一次。另外大腦有晝夜節律現象,據測試,大腦最清醒也是最活躍或稱最佳時間段是在上午10時左右和晚上7時左右。但具體到各人也有不同。大致可有三類,一是“百靈鳥型”(約占17%),特點是清晨神清腦靈,思維活躍,記憶力強;二是“貓頭鷹型”(約占33%),特點是晚上易進入大腦興奮狀態,“奇思常伴夜色來”;三是混合型(約占50%),即全天用腦效率大致相同,清晨和傍晚稍高些。各人要通過認真體驗和比較,找到自己用腦效果最佳時間,生活中的安排符合用腦節律,這樣就會大大提高工作學習效率和有利于身心健康。
第四條準則:人的生活要符合生活規律
人類在自身進化過程中已形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規律,有規律的作息有利于身心健康。長時間內有規律的作息,會使中樞神經系統形成有節律的條件反射,如你養成定時定量的進食習慣,到時胃液就會大量分泌;同樣,到了習慣性的睡覺時間,大腦就會進入抑制狀態,保證睡眠質量;到了起床時間,不用鬧鐘也會按時起床。如果有了良好的排便習慣(最好每天早晨),你就可使腸胃功能正常,大便通暢,免受便秘、痔瘡之苦。因此,各人要根據自身情況,安排合理的作息時間,定時起床、用餐、工作、學習、鍛煉、睡眠等等。生活井井有條,生命有節奏地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