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智范
近代的人們多抽水煙、卷煙,但在清代三百年間,北京人有一種特殊的嗜好,即聞鼻煙。鼻煙是拌和藥材碾成粉末由鼻孔吸入的一種煙。它是在研磨極細的優(yōu)質煙末,摻入麝香等名貴藥材,并在密封的蠟丸中陳化數年以至數十年而成。鼻煙呈黑紫色,也有的呈老黃色或嫩黃色,氣味醇厚、辛辣,據說有明目、提神、避疫、活血的療效。
鼻煙是在明代萬歷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由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從意大利傳入中國的,可見它是“舶來品”,并非本地土產。剛傳入時數量極微,吸用的人也很少,因此在明代末年還沒有流行,但到清代嗜好者已為數眾多,幾乎遍及貧富貴賤各界人士,且視同飲食、睡眠一般重要,以致“可一日無米面,而不可一日無鼻煙;可一日不飲食,而不可一日不聞鼻煙。”這一現狀的形成,也與封建皇帝的倡導有關。清代各朝皇帝都嗜好鼻煙,當時諸王、貝勒、大臣皆視欽賜鼻煙為上等獎賞,有國外賓客前來朝見時,也將賞賜鼻煙看作最高的禮遇。
由于聞鼻煙之俗盛行,使鼻煙壺成了嗜煙者片刻不離的日用器具。早期的鼻煙壺是海外傳入的或舊時的藥瓶,到后來各種國產品創(chuàng)生新意,爭奇斗艷,凡可制造成器的奇珍異寶都被用來制作鼻煙壺,如珍珠煙壺、寶石煙壺、翡翠煙壺、水晶煙壺、珊瑚煙壺等等,都是極其名貴的珍品,以瓷玉為材料制成的煙壺也頗多精美絕倫的佳品。鼻煙壺的造型繁多,除了扁圓式的,還有玉蘭式、孔雀屏式、八角式的;裝飾方式更是千變萬化,有的鏨花與琺瑯結合,有的中國畫與西洋畫合璧,有的外畫與內畫相映成趣,題材有山水風景、花鳥魚蟲、仕女嬰戲、西洋人物、吉祥圖案等,還涌現了一批專事畫壺的工藝匠師。正因為鼻煙壺畫飾華美,小巧玲瓏,使它成了具有很高收藏和鑒賞價值的藝術品。
在有閑階層手里,鼻煙壺逐漸成了炫耀富有的珍品。那時炫耀之法甚多,有的在一年365天里,每天更換不同質料的鼻煙壺,或雖然質料相同,但每天更換一種樣式。也有的按照每月之日序更換與之相應的圖案,如初一用的煙壺上繪有一只喜鵲,初二日用的繪有兩只喜鵲,至三十日用的則須繪有30只喜鵲。還有的按四季花草、四季景物更換,或是依天氣的陰晴風雨及寒暖冷熱更換。總之,講究精而多,假若終年使用同一煙壺,即使名貴也不為世人所看重;朋友會面時,首要之事就是互惠鼻煙以示禮貌,接著就是相互鑒賞鼻煙壺,待引出許多話題后才可開始商量正事;假如下次會面時還是上次見過的那件鼻煙壺,就會使朋友沒有多少新的話可說,這也是對朋友不恭敬的表現。在會見他人時,還要視其身份的不同而適當變換煙壺。若與交誼甚深的朋友會面,普通煙壺都可使用,但若求見手握權勢的官吏時情況就不同了,必須事先摸清對方的個性及心理,斟酌恰當后在見面時拿出合適的煙壺,才有希望達到預想的目的。尤其面對那些貪婪刻薄之輩,若使用劣質煙壺,他會認為你是故意隱藏珍品,對你不屑一顧;而若使用精妙華貴的煙壺,他又會認為你是在夸富,對其有蔑視之意,日后或者伺機報復,或者干脆索要強取。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在清朝大小官吏之間曾發(fā)生過許多因鼻煙壺而引起的矛盾、爭斗,還有不少原想討好、巴結上司卻因呈獻鼻煙壺不當反而蒙罪、丟官,可見鼻煙壺的使用在當時也是一件頗讓人感到煩難的事情。
(責任編輯/豐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