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遠發
古城竟陵(今天門市),位于漢水之陽,是我國唐代詩人、《茶經》作者陸羽的故鄉。
我背著行囊走在竟陵大街上.依稀聽見詩人的《六羨歌》在耳邊回響:“不羨黃金窯,不羨自玉杯;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背莾却笮∩痰辍⒙灭^、車隊等多名之以陸羽、陸子、鴻漸(陸羽的字),茶社就更不用說了。據縣志載,城內有關陸羽的遺址有13處之多,如文學泉、涵碧堂、陸羽亭、古雁橋、雁叫關、陸羽祠、西塔寺等。由于兵荒馬亂和天災人禍等,現只留下文學泉和陸羽亭可供人觀瞻了。
來到城北東湖邊,看見一個兩層四角飛檐的亭子,這就是陸羽亭。亭子初建于清乾隆年間,后毀,解放后根據周總理的指示重筑,亭側有古井,井旁立一碑,正面書“文學泉”三字,背面題“品茶真跡”四字。此井為晉代一名僧開鑿,幾廢幾興,迄今已一千六百余年。井周圍砌著五彩斑斕的八方形巨石,石上布滿苔痕,有成品字形的三個圓孔,這就是井口。井口的大小僅容小木桶進去,既可防取水人失足落井,又可防水源受污染。我好奇地探頭望井底,只見清冽的泉水蕩漾其間。當地人告訴我,這井水夏涼冬暖,入口甘甜滋潤,陸羽曾在此取水品茶,又因陸羽曾被皇帝封為“太子文學”,故取名“文學泉”。
相傳唐朝時,此地有座西塔寺,住著一位和尚。一天早晨,和尚在湖邊漫步,突然聽到群雁的喧鬧聲。他循聲走近一看,發現三只大雁用翅膀護著一個嬰兒。于是,和尚把嬰兒抱同寺內收養起來。這嬰兒就是被遺棄的陸羽,時為開元二十一年左右。陸羽自幼聰慧,卻只能在寺內伴青燈黃卷,聽暮鼓晨鐘,度過孤寂的童年。九歲時,收養他的積公和尚逼著他念佛經,而陸羽早已立志于精研儒學,他幽默地說:“我無兄無弟,再削發為僧,無復后嗣,儒者不要罵我不孝嗎?”二人各執其理,積公便罰他做“賤務”:掃地、清廁所,和泥抹墻背瓦蓋房子,還計他放牧三十多頭牛。陸羽則常伏牛背寫字,一次他借來張衡的《南都賦》來讀,因之遭鞭笞。最后他逃出寺院當了戲子,從此開始獨立生活。天寶末年,安祿山叛亂,陸羽隨鄉親去江南,終老湖州。在此之間,共完成各類的著述多達六七十卷。《茶經》這部名著雖寫在湖州,但他醉心茶道卻是在西塔寺的事。積公嗜茶,陸羽每每為其煮茶,都悉心學技,并得秘訣。這時便有了寫《茶經》的念頭。
陸羽在自傳里描述自己“貌陋而有相”,“口吃而為人才辨?!睋f他常常一個人在野地里杖擊林木,從早晨直到天黑,才大哭一場回宿處。這也是封建時代知識分子尋找發泄的一種方式吧。天門市保留有一方刻石的陸羽小像,他右手扶膝,端坐品茶。市博物館現還藏有一本線裝《茶經》,關于它還有一段故事。
1940年日本學者諸岡存來竟陵,當時縣長送他這本書,他回國后寫了一本幾十萬字的著作論述《茶經》。1986年5月,陸羽討論會在天門召開,諸岡存的女兒諸岡妙子又把這本書還給中國,她表示要繼續父親未竟之業,回東京組織陸習習研究會。
陸羽的確很受國外特別是日本茶學界的推崇,美國的烏克斯的《茶經全書》說:“無人能否認陸羽的崇高地位?!薄洞笥倏迫珪?928年修訂時曾將《茶經》全文收入。在我國,尤其在陸羽的故鄉竟陵,茶圣的地位越來越高。
(責任編輯/豐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