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軍
馬尾位于閩江下游,在福州東南部。距市區二十余公里,自古有地形“層巒復嶂,暗礁硊沙,有山皆石,開險著名”之稱。
時代的風風雨雨,在這里留下了許多的痕跡……
羅星塔
羅星塔,俗稱“磨山塔”,傳說為宋時柳七娘所建,石質七層八角,高三十一點五米。
風雨滄桑,羅星塔也歷盡坎坷。明萬歷年間,塔毀。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重建,此后,歷經兵燹之災,幾毀幾建。今天所看到的羅星塔,是1963年重修而成。
登上塔頂,倚欄遠眺,兩山夾峙,三江急流,波瀾壯闊,蔚為壯觀。這里流傳著一個古老的傳說——
宋朝時,馬尾有一位名叫柳七娘的女子,因丈夫隨船經商久出未歸,遂建羅星塔于閩江口,守望丈夫歸來。數載之后,丈夫乘船急切歸來,見此塔矗立江口,疑為他處,又踏上了他孤苦的漂泊之旅。
傳說也好,事實也罷,畢竟在馬尾人民的心中,羅星塔所展示的不僅僅是一座灰褐色的古塔,不僅僅是一個凄絕悲愴的故事,它儼然已成為一種象征:一種馬尾風俗民情的象征,一種社會文化的象征。
馬江風云
說起馬尾,不能不使人想起清朝洋務運動時洋務派在此建立的福州船政局以及馬江戰役。
樵風椰雨,為19世紀60至80年代的馬尾鑄造了一個恥辱史,也造就了一段輝煌史。光是60年代興起的洋務運動,在馬尾史上便添上了濃彩重墨的一筆。
1866年,清代“洋務派”代表之一、閩浙總督左宗棠奏準清朝廷,在馬尾創辦了當時最大的船舶修造廠——福州船政局。
于是,中國近代最早的造船工業在這里誕生;于是,馬尾成了近代民族工業的搖籃地。
再是1884年8月23日爆發的馬江(即馬尾)戰役,在侵華海軍司令孤拔的指揮下,事先強行駛入馬江的大批法國軍艦,突然向福建水師進攻。一時,馬江上空戰云密布,硝煙彌漫。
憤慨的軍民,懷著滿腔怒火,英勇抗擊。然而,由于清政府和何如璋、馬佩綸等高級官員奉行投降賣國政策,馬江戰役終以清軍的失敗而告終。
在當時,馬尾流傳著一首民謠,很是生動地刻畫了賣國賊的丑惡嘴臉,同時也反映了馬尾人民對敵寇的抗爭——
火清氣數未曾傾,閩省緣何出佞臣?
船政有心私法國,制臺素性愛洋人。
貪心巡撫圖自己,舍命將軍感鬼神。
可笑欽差無用輩,空懸圣詔誤朝廷。
馬江戰役,葬送了經營十多年的福州造船廠,葬送了南洋水師,也敲響了洋務運動的喪鐘,但它卻創造了一個中國人民反侵略斗爭的輝煌。
如今的馬尾,留下了淡淡的船廠遺址,留下了馬江戰役烈士紀念碑,留下了昭忠祠,留下了基督教堂,讓人們去體味這段恥辱,讓人們去品嘗這輝煌,讓人們去緬懷那些無畏的勇士!
今日馬尾
今天,馬尾終于在長長的寂寞中盼來了新的機遇,啟開了塵封許久的大門,以嶄新的姿態,延攬著八面來風。
在短短幾天的行程中,筆者聽說了一個這樣的故事:一位名叫徐育晨的弄潮兒,在廠房破舊、設備陳舊、人心浮動的情況下,招賢納士,以執著的獻身精神,大膽創新,銳意進取,挽救了一個瀕臨破產的橡膠廠。馬尾,正是有許許多多的徐育晨這樣的優秀兒女,抓住機遇,開創出了一片嶄新的天地。
走在馬尾開發區,很難想象它曾遭受過一次又一次的風吹雨打。除了那零星點綴著的歷史傷痕,我們更多地看到的是被海風吹拂著的新一代馬尾人,正自信地建設著自己的家園。鱗次櫛比的高層建筑,寬闊平整的道路,小巧宜人的綠化帶,還有那街道兩旁的芒果樹……
馬尾,在廢墟中崛起,正迎著朝陽,踏著都市新節拍,闊步向前走向新世紀。
(責任編輯/韓春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