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軍杰 楊 松
位于四川省仁壽縣黑龍潭游覽區的“隱形碑”,堪稱中國碑刻文化之一絕。
黑龍潭游覽區風景秀麗,“隱形碑”刻在四面臨水的礦巖石壁上,整個碑巖長10余米,宛如一條伏身于水面的無頭石龍。在其石壁上刻有唐代龍王座像以及唐、宋、明代以來鐫刻的大、小碑文,雖歷時長久但字跡清晰可見。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龍王座像石龕左右兩側嵌壁碑,石面光滑,無任何筆跡,石面呈灰白色。但如果你將一盆清水潑到上面,奇跡就出現了:左側碑石上即刻顯出一幅枝繁葉茂的墨竹圖,右側碑石上則頓現墨黑行楷體的雋秀大字;更令人驚奇的是,隨著水跡的干涸,碑上現出的字畫又會倏忽不見。
據《仁壽縣志》記載,這兩側“隱形碑”上的字畫,均出自北宋著名書法家、畫家、散文學家文輿可(蘇軾的表兄)之手。然而最讓人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古人是靠什么方法把這些字畫書寫上去并使它們得以“隱形”的呢?看來這是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的一個不解之謎。
無獨有偶,山西省永濟縣浦州鎮的“回聲塔”也同樣讓人感到驚奇。
“回聲塔”位于浦州鎮中心的普救寺中,因王實甫所撰《西廂記》中一段情節發生在普救寺,所以又名“鶯鶯塔”。“回聲塔”是普救寺內一座尤為特別的建筑,高50余米。該塔奇妙之處在于:人若在塔前投石則響聲似在塔后;倘在塔后投石那么響聲宛若在塔前;如在塔基南面投石打擊,而塔頂便會傳出悅耳動聽的“格格”蛙鳴聲,故而得名“回聲塔”。“回聲塔”每年都要接待大批慕名而來的中外游人。
據說“回聲塔”是古代能工巧匠根據聲音折射、反射、疊加等原理設計而建成的。如此奇妙的設計,正是古代中國人民聰明才智的體現。
(責任編輯/韓春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