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質
北京的冬天是漫長的,一年內約有一百五十余天比較寒冷,最冷時可達攝氏零下二十度。冷天這樣長,昔日的皇宮里是怎樣取暖的呢?
紫禁城內的宮殿建筑大都是座北朝南,這種建筑設計,有利于依靠日照取暖。此外,無論正房、偏房,都有厚厚的墻壁和屋頂,十分保暖。再加上一道又一道高大的宮墻,也可以抵擋寒冬季節西北風的侵襲。當然,建筑上的設計,僅能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室內取暖,還要另外有一套設備和措施。
在紫禁城內一些宮殿的地面下都挖有火道,添火的門設在殿外廊子下,是兩個一人多深的坑洞,即灶口,這就是有名的暖閣結構。昔日康熙、同治和光緒帝結婚的洞房——坤寧宮東暖閣和絕大多數宮殿,現在都還保留著這種設施。殿前的灶口覆蓋著木蓋,至今可見,暖閣之外,還有暖炕,上至皇帝、皇后,下至宮女、太監,凡是居室,都有炕床,炕下有火道,結構與今北方農村中的炕床差不多。
除上面這些設施之外,室內還設有火爐,又叫火盆,或叫熏籠。熏籠的制作十分精美,分為盆和籠兩部分。大的熏籠重達數百斤,通高一米多,或三足,或四足,有的是青銅鎏金的,有的是掐絲琺瑯的,十分華貴。如今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官、坤寧宮等處,都陳列有熏籠。小的火爐,隨手可以提動,像西瓜那么大小,放在腳下暖腳的叫腳爐,用來暖手的叫手爐,制作更加精美講究。當然,這只有帝、后及妃、嬪們才能使用。
火爐中所用的燃料是木炭,上好的木炭叫“紅羅炭”,是由涿州、通州、薊州、易州及順天府等地用硬實木材燒制的。成炭以后,運送到紅羅廠(今西安門外),按尺寸鋸截,盛入涂有紅土的小圓荊筐,再送入宮內使用。所以名為“紅羅炭”。
優質的木炭,烏黑發亮,燃燒耐久,火力特旺,既不冒煙,又沒有味,不至于污染室內的空氣。紫禁城內,房屋數量多,人口也眾多,在漫長的冬季,所需用木炭數量是相當可觀的。乾隆年間,宮內按例供應木炭,每日供應的標準是:皇太后,一百二十斤;皇后,一百一十斤,皇貴妃,九十斤;貴妃七十五斤;公主,三十斤;皇子,二十斤;皇孫,十斤。
上面僅是住在宮內的一部分人的日常用炭量,有時還有額外用途。如:明代萬歷十八年(1590年)殿試,一次就用木炭一千多斤。清光緒朝記載:“今年(雍正元年)殿試,天氣已寒,諸貢士若照舊例在丹墀對策,恐硯池冰結,難以書寫,著在太和殿內兩旁對策。再傳喻總管太監,多置火爐,使殿內和暖,諸貢士得盡心作文寫卷。”
明、清兩代專管供應皇宮內薪炭的機構叫做惜薪司,衙署設在西安門內。在明代惜薪司官員可以直達皇帝御前奏事。故有“近侍牌子”之稱。清代在皇宮內還設有三個機構,一為燕火處,沒八品首領太監二員、太監五十員,專管安裝火爐,運送柴炭;二為柴炭處,有首領太監二員,太監二十五員,專管柴炭的存儲和分發;三為燒炕處,有首領太監二員,太監二十五員,專管點火燒炕。此外,各宮殿還有若干名太監聽差,專管宮內的火盆、打更和守夜。
(責任編輯/楊劍鳴)